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PGY 醫師在經歷第一個月的上工後,往往會面臨臨床知識與實戰操作間的巨大落差。此時,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對時間管理、病人管理,以及自我學習能力的全面考驗。本篇文章將帶領 PGY 新手醫師回顧這個月的點滴,探索如何有效復盤與記錄,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新手醫師在接下來的訓練過程中更加游刃有餘。
第一個月的時間很快過去,先恭喜你完成 PGY 兩年 24 個月中最艱難的一個月!
從 Clerk 到 PGY,從醫學院到醫院,除了要磨合書本知識 Bridge 到臨床實戰的過程,更多的是面對醫學院和 Textbook 沒有教的,例如醫囑開立,第一手照顧病人,值班時需要直面各種壓力等等。可能覺得還有很多要調整的地方,或是覺得自己有很多細節沒有照顧到。有些自責,有些不完美,有些好像還可以再多做甚麼。但我想和你說,即便是再優秀的老師教授,也是從實習菜鳥階段一路往上爬。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說話走路。
但在經歷這些必要陣痛期的過程,勉勵你從忙碌的臨床業務中,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也鼓勵你把這些走過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除了定期的自我檢視,我想如果在未來遇到還沒有很熟悉臨床業務的同事或學弟妹,也可以適時的幫助他們,為自己累積人脈好形象!
勉勵你的同時,也分享在結束第一個 Course 時,你可以多做的五點回顧和再規劃,希望幫助你快速度過陣痛期,同時釐清接下來的工作學習上該如何設定目標,保持學習動力,相信你一定可以從同儕中脫穎而出!
回顧一:建立自己的臨床思維
學習地圖的設計,一直是醫學教育的盲區
實地訪問在踏入臨床的醫學生 (Clerk),你會發現十之八九都不是很清楚要學甚麼,但老師會信誓旦旦地跟你說該教的都有教。從傳統的大堂教室授課,走到 PBL 問題導向學習、環狀教學課程,以及最新穎的翻轉教育。但若細究,教學的方式,只是從傳統吃全餐的方式,變成新式吃全餐的方式。
過去醫學的教育要求我們吃全餐,學抗生素就要把涵蓋菌種、劑量、適應症、禁忌症、副作用等一次性的全部教完,才叫做完整教學。學不會聽不懂是自己的事情,套一句老師常常對我們說的話:「我們這一輩都是這樣過來的,你們的學長姐也是啊。」到了近五年還是很常出現這樣的狀況。
但我認為這並不是老師的問題,而是醫學本身就是一個太過龐雜的知識體,如果少教漏教,可能會導致臨床決策的時候少考慮了某些重要變相,從而導致嚴重的後果。但換個角度來看,醫學生 (Clerk) 或 PGY,他們需要學的,是單純基礎的知識,甚至基礎到僅是如何開 Order,還是應該從這個階段就該接受主治醫師全面化的思考教育。這是一個滿值得探討的問題。
就我個人的角度而言,其實臨床上最重要的知識,其實佔不到醫學知識總體的 10%。如果先學那 10%,讓學員有一個全面性的架構,甚至從而引發動機和成就感,學員便會自行把骨架中缺漏的那 90%,開始自行依照自己臨床所學填入,這也是我自己一直提倡的「敏捷學習法 (Agile Learning Method, ALM)」,或是之前在 【上工第一週】恭喜撐過第一週!給自己一點掌聲吧! 中提過的最小化學習 (Minifying Learning)。
醫學真的很有趣,也可以幫助很多人。所以品叡真的很希望,大家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法,不要因而磨滅了學習的熱情和期待。
回顧二:設定階段性學習目標
開始工作後,沒有人會逼著你進步。
你我都是 18 歲成年人,沒有人要為誰的未來負責。
國高中的課業,有家長、補習班盯著。醫學系的學習,有期中考、國考看門。但進入醫院後,除了數年後的專科醫師考試,基本上 PGY 兩年 + 住院醫師四年的時間,沒有人會盯著你努力。
加上工作的疲累與壓力,是怠性生活的助燃劑。一個沒注意,一個月就過完了。
這樣的狀況在忙碌的臨床日常是很常見的。特別是工作任務多且密集的單位,例如加護病房,很多時候會猛然發現,怎麼一下子就月底了(笑)?雖然每天多到爆炸的任務,讓時間過得很慢;但每天任務纏身沒時間多想,時間又過得很快。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沒人逼,又沒有設定目標,很容易就落入「瞎忙」的狀態。
在【第二週里程 Get!到月底前你可以多做的五件事】中有提過瞎忙的五個標準,不妨檢測看看,看看自己有沒有落入瞎忙的迴圈之中:
- 過去兩週內沒有明顯進步。
- 過去兩週內沒有吸收到新知。(含非專業知識部分,如選科情報)
- 過去兩週內感覺每天都在做雜事。
- 過去兩週內感覺時間無時無刻被事情佔滿。
- 過去兩週內感覺越做越沒勁,生活很無趣。
如果五項裡面有超過兩項是符合的,提醒你可能已經處於瞎忙的狀態或邊緣,趕緊調整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或學習步調唷!
而設定學習目標方法有很多種,這邊總結三種我覺得比較有效的方式
設定學習目標方法一:書籍閱讀法
- 方式:透過閱讀書籍學習臨床所需知識。
- 適合對象:適合還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臨床思考邏輯的夥伴。
- 優點:利用書籍進行系統性學習,對於多數病症或檢查判讀較能有框架可循。
- 缺點:書中的知識和臨床實戰脫節,許多人不喜歡念書 (?)
PGY 階段會建議至少唸完小麻與內科住院醫師鐵則(第三版)。R1 至少唸完 ICU book 和重症醫學實證精要和臨床藥理精要。在處理值班和 Critical 病人比較不會被詬病,少犯錯自己也有底氣發問和爭取嘗試。另外如果你需要一些參考座標,提供以下數據給您參考:
- 小麻(如果覺得英文太難看,可以買中文的):五天內可讀完
- 內科住院醫師鐵則(第三版):兩天內可讀完
- ICU book(中文版):七天內可讀完
- EKG book:三天內可讀完
- 貝氏 PE:兩天內可讀完
設定學習目標方法二:清單刪去法
- 方式:透過勾選 Checklist,確保自己的學習進度。
- 適合對象:
- 適合還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臨床思考邏輯的夥伴。
- 適合喜歡確保學習上沒有疏漏 (Omission) 的夥伴
- 優點:清楚明確,會就勾起來,不會就不勾。相對看書比較好接受。
- 缺點:缺乏系統性,比較像點對點 (Dot to Dot) 學習/實作。
相對閱讀法,個人比較喜歡使用清單刪去法,跟對於書籍的理解能力有關聯。我本身並不是很擅長把書中知識轉化成臨床會遇到的情境,所以常常出現看完書,但遇到沒有遇過的狀況,就完全卡住。但如果是把所有可能的狀況告訴我,雖然內容很多,但我反而更能夠得心應手的應對,因為我知道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的狀況,我都會處理。即便遇到不熟悉或不會處理的那百分之十的狀況,在把他們整理成新的 Checklist 即可。
設定學習目標方法三:指引背誦法
方式:背誦指引,記憶標準處理方式
優點:指引提出的治療方式證據等級最高,基本上不怕被反駁。
缺點:指引很難背很累很累很累。沒有要考專科不要輕易嘗試。
專科考試基本上都是考最新的指引建議,而且是依照指引提供的流程圖來考個案的評估→治療→復發後重新評估→復發後治療→……。會考非常的細和非常的偏門,所以指引要背的很熟,不然可能就要明年重新再來。但換個角度想,指引背的熟雖然要花很多時間,但等於是一次把該念的書念懂念通,之後就算指引改版,其實變動也不大,是種一勞永逸的作法。不過指引真的很難背……歡迎有志之士來挑戰~!
回顧三:抓取各種可用學習資源,跳躍式學習
太多東西要學,沒辦法一步登天;按部就班學,又覺得太慢。
如果你在學習上也有這樣的煩惱,請牢記以下三句話:
「任何專業的學習都存在著捷徑,只是你不知道。」
「人類學習從來都不是線性成長,而是階梯跳躍。」
「人生的翻轉通常就在那幾個月,選擇大於努力。」
舉個例子:
在過去,抗生素一直是我學習上的罩門。藥理學的時候學習第一次,一階段國考的時候複習第二次,進入臨床內科環狀課程學習第三次,二階段國考複習第四次。但說真的,進到臨床對於 Tazocin 可以打甚麼菌種,或是 Cefazolin 的使用場合有哪些,其實還是一知半解。
後來很幸運,在 Intern 時期遇到了 H 學長。
H 學長用一小時的時間,把 40 種複雜的抗生素知識,用簡單的架構告訴我每個抗生素的主要戰場,以及該注意的要點(Eg. Carbapenem 類使用時要小心 Seizure 的問題,Flouroquinolone 因為藥理機轉接近,使用上要注意是否用到足夠劑量,不然會容易導致抗藥性出現,造成其他的 FQ 都無法使用等)。
雖然一小時的時間,沒有提到藥物劑量,以及課程中常提到的抗生素機轉,副作用,甚至不同器官的抗生素濃度也沒有講到。但這也開啟了我對醫學知識學習的另一扇大門:「原來醫學知識學習上存在著捷徑,且並不是每個細節都一定要在當下就學會。」
後來我花六個禮拜的時間,經過近 20 次改版,完成當時第一版的「抗生素基礎入門」筆記。
至作筆記的過程並不算輕鬆,下班後或值班空檔,幾乎是一有空就打開筆記本電腦對著 Guideline 或學長姊留下的筆記做內容調整,再搭配熱病和坊間書籍,以及當時感染科熱心的學長姐們協助校對,最終完成該筆記。
而完成筆記時是 2016 年,至今已經是 2024 年。
雖然已經過去近 9 年的時間,過程中又有新的抗生素出現,或是老藥新用。但基於當時做筆記的底,補充一下新之後,即可應用在臨床實戰上。不會再像過去讀了又忘,忘了又讀。
而針對這樣的過程,我自己總結了三個重點,便是開頭的三句話:
重點一:「任何專業的學習都存在著捷徑,只是你不知道。」
重點二:「人類學習從來都不是線性成長,而是階梯跳躍。」
重點三:「人生的翻轉通常就在那幾個月,選擇大於努力。」
我不敢說我的方式是「對」的方式。我只是想和大家分享,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或遇到對的老師學長姊,是真的可以幫助自己如跨越階梯般的跳躍式成長,甚至做到幾乎一勞永逸的狀態。所以勉勵還困於學習的你嘗試尋找身邊的資源,或是來醫師職涯成長學院聽聽看我自己整理歸納的臨床學習方法,幫助你更快速的成長,脫穎而出。
最後有些夥伴可能會想詢問工作中學習常見的問題,引用自之前的文章【PGY職前診療室EP37 – 淺談工作中學習】,內容主要圍繞在學弟提問,以及我認為三個會造成工作中學習障礙的問題點和破解方式:
「學長我 Y2 了,但這一年半的工作,自己好像沒有甚麼成長。」
「Critical 還是不會處理,也沒 On 過 CVC,也不會掃 Echo,該怎麼辦?」
臨床工作的學習和醫學院相差甚遠。醫學院很多時候都是等待他人來餵食,但工作上的學習則要自己爭取。很多時候聽從安排,依照工作指示 Run 了一年學到的能力和經驗,還不比自己努力去爭取困難 Course 和困難 Procedure 紮實的 Run 一個月來的多。
而工作中學習一直都是 PGY 的挑戰之一,很多時候工作做完,一天的精力也用完了。跟醫學院很不一樣,很多時候自己沒有定學習目標,或努力爭取機會,PGY 1 到 PGY 2 結訓,能力甚至可能不比 Clerk 強多少。到了 PGY 2 或 Terminal stage,很多時候都只想準時下班,快速逃離醫療場域。但工作就是如此,且醫師又是一個需要不斷精進的行業。
工作中學習,常面臨到的問題有三
醫療工作中常見問題一:運氣不夠,沒有遇到
運氣不夠,可以靠人為調整。
像是安排去急診急救室或創傷外科,以及去 ICU course 這種插管 Procedure 多的地方累積經驗。如果你還是碰不到,只能說運氣真的很好,可以拜託各 ICU 認識的學長姊,或臉皮厚一點拜託護理長有 Procedure 請人聯絡你,增加自己的觸及次數。
醫療工作中常見問題二:知識不夠,不敢爭取
知識不夠,得要自己念書。
PGY 至少唸完小麻和內科住院醫師鐵則,R1 至少唸完 ICU book 和重症醫學實證精要與臨床藥理精要。在處理值班和 Critical 病人比較不會被詬病,少犯錯自己也有底氣發問和爭取嘗試。要怎麼唸書未來會專門寫一篇文章分享。
醫療工作中常見問題三:動機不足,等待餵食
動機不足,靠自己突破或貴人相助。
看不見未來是這個世代年輕醫師所要面對的問題,其所導致的動機不足也是常見的問題。大環境下,多數狀況是不罵你就不錯了,幾乎很少有機會遇到能夠 Promote 學習熱忱,或讓你看見未來的老師,所以真的要好好珍惜那些願意幫助你的人。
另外,這邊指的貴人是只能夠協助你增強動機/突破現況,臨床上願意教學的前輩們是很多的,但不見得每一位都能成為適合你的 Role model。而遇到 Role model 的機率,依照自己的經驗大約是 1%-2%。也就是 100 位醫師中,大約可以遇到 1-2 位,提供給大家參考。
最後的最後,提醒夥伴們經驗累積永遠不會有嫌夠的一天,預祝大家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回顧四:數據化記錄 + 可公開資訊
一個簡單的問題:你要怎麼告訴主考官「你是個足夠優秀的人」?
考官只會相信他能「看見」的事實。而這些事實,就包含在去年十月份的職涯講座【選科選院大哉問-熱門趨勢與備戰心法】提過的C3 選 2 和 10+P 的概念。
【C3 選 2】為先天優勢的評估指標,指標包含三項:背景,論文,成績
三項裡面得兩分者,競爭大廟極度熱門科(皮眼整復精尿…)較有優勢。
三項裡面得一分者,競爭小廟極度熱門科(皮眼整復精尿…)有優勢。
三項裡面得零分者,則無先天優勢,可以考慮 10+P 後天努力挽救。
【10+P】為後天努力的評估指標,指標包含 11 項
你一定會問:「11 項後天指標拿幾分才算有優勢?」
我的答案是:「越多越好,最好 11 項全拿。」
因為坦白說,C3 取 2 的任一選項,都可以完全輾壓這 11 項補救指標。但先天已不濟,時間無法倒流的狀況下,我們只能做最大努力,做住院醫師面試前的最大衝刺。當然,如果你在 PGY 1 這一年發表了 SCI 論文,那麼恭喜你,你也晉升進入先天有利的族群。但一年之內要發表 SCI 論文真的非常困難,不只要有好的題目,也要有好的老師願意帶你。
如同開頭說的:「你要怎麼告訴主考官『你是個足夠優秀的人』?」
好在 10+P 的 11 項補救指標,對於大廟非熱門科以及小廟熱門科,還是有某種程度的幫助。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論文,只是這邊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至少確保 PGY 2 要參加住院醫師面試前,有投稿上至少一篇醫學會的 Poster,讓研究領域不要完全空白,透過臨場表現,還是有機會雀屏中選的。
而且這 11 項指標並不難做到,但如同前面的先天指標需要大量時間,後天指標也需要時間來完成。及早開始才能最大程度確保自己的勝算。至於想要努力多少,就看你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有多熱切囉。
然後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未來是得靠自己的雙手掙來的。」
這三年遇到不少到 PGY 1 時 C3 取 0,然後 PGY 1 期間 10+P 的 11 項補救措施沒有完成任何一項,就連最重要的至少投稿一篇醫學會的 Poster 也沒有。要面試的三四個月才慌張的跑來問該怎麼辦。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只能回答:「抱歉,我是一名醫師,不是魔術師。」三四個月的時間,我變不出來一個醫學會的 Poster,也變不出來醫學年會參加證明。只能一再的提醒大家,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先天處於劣勢,就趕緊努力吧。不要過了幾年後,看其他同學做著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自己卻還在為當初的不努力追悔莫及,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備註一:成為「好鄰居」的十個技巧,可以參考【上工前一週】新手上路,你還可以多準備的十件事
備註二:推薦考取的證照如下
- 醫用證照:ACLS、APLS、ETTC、NRP、DMAT、ATLS($)、EMT($) 等
- 其他證照:救生員、重訓 (ACT/NSCA/NASM)、AOW 潛水、TQUK 心理諮詢師、外語導遊、NLP 等
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 Instagram 發文【PGY職前診療室 – Clerk階段還可以做的十件事】
如何告訴主考官「你是個足夠優秀的人」
最後,針對「如何告訴主考官『你是個足夠優秀的人』」的具體作法,我的建議是「數據化記錄,搭配公開資訊」。你只要記得一件事:當你離開你目前所在的醫院時,你能拿走的只有四樣東西。
(1) 年資(訓練資歷,出國,外訓,手術經歷)
(2) 認證(證照,認證課程,授獎經歷)
(3) 論文 ( 海報,口頭報告,論文發表)
(4) 作品(簡報,講義,筆記,影音視頻)
其他的物件諸如你曾經照顧的病人,你曾經花費許多經歷經營的形象和人際關係,都會從你離開的那一刻起算,被抹除乾淨。就如同在【PGY 職前診療室 EP12 – 離職五大鐵則】中提過的,「在真實世界中,你就只是個住院醫師。你離開,還有千千萬萬個人可以頂替你的位置。」
其中個人形象和人際關係並非不重要,只是提醒你心裡要有個底,當你離開這家醫院時,這些虛的東西是拿不走的。一天只有 24 小時,如何取捨分配有限的時間,也是身為 PGY 需要學習的一門學問。
而上述的這四樣東西,除了是你能「拿的出手的證明」,同時也是主管官能「眼見為憑的事實」。
可以參考【PGY 職前診療室 EP38 – 肉眼可見成長】一文中分享核心概念以及三個技巧,以下節錄精華片段。
核心概念一:回饋機制的重要性(Feedback)
成長需要被看見,也需要被自己看見。
不只醫學,學習任何事物如果缺乏有效的回饋機制,不僅不知道自己學得如何,更會讓學習者產生「我好像很笨,怎麼樣學都學不會。」的自我負向評價 (Negative review)。而這樣的負向評價,只會讓學習者沒有自信,進而減退學習動機,最終招致毀滅性的結局:「反正我就爛,那麼難學我不如不學了」。
現行的醫學教育也正在發生類似的事情。缺乏良好的自我回饋 (Self-Feedback) 機制,使得年輕醫師 (PGY/Junior R) 很難看見自己成長的軌跡,也間接導致年輕醫師缺乏自信,評估/處理病人徵狀也綁手綁腳。事實上不是學不會,而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學會,學的對不對。
而被這樣簡單的問題困擾住,其實很可惜。
核心概念二:甚麼是可視化成長(Visualization)
可視化成長,簡言之便是「肉眼可見成長」。
Seeing is believing
用視覺化的方式記錄呈現,讓自己能夠「物理上 (Physically)」的看見自己成長的軌跡。其中優點有三:
- 有明確可視證據告訴自己,我學過這個疾病/處置
- 紀錄的當下能夠強化學習鏈接
- 方便計算精準數量級(On 過幾台 Port-A,On 過幾條 CVC)
你可能會問,這樣紀錄不就跟寫作業和學習護照一樣嗎?在「記錄」的概念是相通的,但現階段的作業和學習護照已經流於形式,而且紀錄上不必那麼繁瑣。懶一點貼 Sticker 就好,勤勞一點就把 Admission note 和 Discharge note 印出來,貼到自己的筆記本/存到自己的筆記軟體,也是很好的方法。
核心概念三:可視化成長的具體作法
數據化紀錄搭配公開資訊呈現,讓週遭人「認識到你的成長」。
以下分享三個簡單的技巧,幫助大家快速可視化自己成長的軌跡。
技巧一:Sticker 法
有點類似學習護照寫病歷號的方式,但寫病歷號沒有感覺又麻煩,不如直接撕病人的 Sticker 來貼。基本上 PGY 2 兩年的時間,貼完 1,000 張沒什麼問題,運氣背一點搞不好一年就貼完了。
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整理這些貼紙,我自己做第一代版本時比較懶,只在貼紙上面寫主診斷,所以亂糟糟的,要歸類自己照顧過多少哪一類的病人會有點困難。如果有時間,可以先簡單依照器官分成肝/心/腦/肺/腎/腸/血/內分泌/其他,或是你有自己的分法也 OK,可以提高檢視效率。
技巧二:Checklist法
比方說 Clerk 階段是學好常見百種疾病、EKG、Abx、Lab、Image,這五項基礎。舉 Image 中最常考的 CXR 為例。CXR 至少要會看 Pneumonia, Pleural effusion, Pneumothorax, Rib/Clavicle fracture, Atelectasis, Cardiomegaly, Endo 深度是否合適, 以及時常搞混的 Nipple。有看過鉤起來,沒看過趕快找 Case 或找人問。如果不知道那些是常見/必學的內容,可以詢問老師或學長姊。
技巧三:日記/筆記法
這是延伸自技巧一 Sticker 法,貼上 Sticker 後,簡單在 Sticker 旁邊寫上主診斷,以及治療上遇到的狀況或特別的事情。懶惰一點可以把 Admission note 和 Discharge note 印出來剪貼在 Sticker 旁邊。手寫剪貼的效果比較好,而且可以直接拿起來看,回饋度會比較高。但是收納保存歸檔上比較不便,所以要用電子化記錄到自己的筆記軟體如 Notion, Evernote, Onedrive 等等也 OK。
這樣的做法比較耗時,但能記錄的完整性比較高。之前也有同學分享過自己一天記錄一個 Case,30 天就寫 30 個 Case,這樣累積起來的速度是十分驚人的。
回顧五:學會調適,維持情緒穩定值
任何人都可以有情緒波動,唯獨你不行。
這是身為底層員工的原罪。作為白色巨塔食物鏈的最底層,你要先明白一件事:「PGY 的可替代性極高。你大可以主張你和你的情緒很重要,但後面有千千萬萬人,在等待著替補你的位置。」
如果此刻你的情緒很激動,覺得有罪之人應該要接受處分,或是明明錯的不是我,為甚麼非要怪到我頭上?我想和你分享兩個我聽完很有觸動的故事。
故事一:有人偷了你的 10 美元
在一間擠滿學生的教室裡,一位教授問道:「如果你有 86,400 美元,而有人偷了你 10 美元,你會捨棄剩下的 86,390 美元,去找回那 10 美元嗎?」「還是你會選擇放手?」
學生們都說他們會選擇放手。
然後教授告訴他們,每天你都有 86,400 秒,而這些時間比金錢更珍貴。你可以賺更多的錢,但一旦時間過去,你永遠無法將它奪回。每當有人讓我們生氣,可能只花了 10 秒鐘,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浪費剩下的 86,390 秒來擔心或生氣呢?
我們都會犯這個錯誤,現在是時候開始放下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了。
原文是來自 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的資深副總裁 (Senior Vice President) Shaoor Khan 分享的一段文字。點這裡可以觀看原文連結。
“In a classroom full of students, a professor asks:
If you had $86,400.00 and someone stole $10.00 from you, would you throw away the $86,390.00 you still have to try and get your $10.00 back? Or would you just let it go?
They all said they would let it go.
Then he told them, you have 86,400 seconds every single day and this time is much more valuable than money. You can always work for more money, but once a second pass you can never get it back. Every time someone upsets us, it probably took 10 seconds, so why do we throw away the other 86,390 seconds worrying about it or being upset.
We all make this mistake and it is time to start letting the little things go.”
故事二:如果你掉了 400 元
如果你身上有 86,400 元,掉了400 元,你會把剩下的 85,600 元也丟掉嗎?
相信大多數人肯定會說「不會!」
但現在讓我告訴你一個事實:每個人一天都有 86,400 秒。別因為那短短 400 秒的不快樂,而讓剩下的 86,000 秒也因此受到影響。
這裡的邏輯其實是一樣的,只是當我們面對不同的情況時,我們的大腦容易受到情緒的干擾,讓我們陷入問題中。有人說,越是經歷過挫折的人,越能承受未來的挑戰,因為他們學會了在困境中找到應對的方法,而不是因為承受痛苦的能力提升了,而是能更快地調整心態,縮短痛苦的時間。
我們可以這麼說,當面臨困境或意外時,感到憤怒、悲傷、無奈或失望等負面情緒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要練習的是如何縮短這些負面情緒的時間。舉個例子,過去別人一句嘲諷的話可能會讓你氣上一個月,但透過心態的調整,慢慢縮短這個時間,從兩個禮拜到一個禮拜,再到五天、三天,最後可能只需五分鐘,甚至在事情發生的瞬間,你就能迅速釋懷,並告訴自己:「別人怎麼對待我是他們的選擇,但我要如何回應是我的決定。最終的選擇權在我手上,我何必浪費時間和他對抗呢?不如去做更開心的事,這才更有意義!」
因為你深知,別人給你的傷害是暫時的,你不需要讓它長期留在心裡繼續傷害自己。你的憤怒和不滿不會改變他人的生活,反而會持續地傷害你自己。所以,從一個簡單的邏輯和方法開始,慢慢學習和練習。改變並非易事,但你要明白,你有力量和權力去應對一切!
下次當你感到憤怒時,想想自己擁有 86,000 元,難道就這麼輕易丟掉嗎?不,那太浪費了!要珍惜並認真地使用它!
雖然兩個故事很相近,但他們都傳遞著同樣的觀念:「不要為了一棵樹,而放棄一整座森林。」
醫療職場有太多不公平和見不得光的事
上班好同事,下班不認識。
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
如果遇到只是剛好,還沒遇到只代表你運氣好。塔雷伯《普洛克拉斯提之床》有句名言:「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想贏,一種人想贏得辯論。」所以也不用試著去爭辯,因為總有一個位置是留給你的。
所以面對職場的各種糟心事,提供幾個舒緩情緒的方式給大家
方法一:花金錢買開心
賺錢的目標,不就是為了過上想過的生活,天天開心嗎?
身心疲憊的時候,不妨吃頓好料理,週末來次說走就走的短旅行。賺來的錢這時候就該花出去,很多時候人在低谷時,花點小錢就可以買到大大的開心。
方法二:花時間換開心
耍廢的本質並不廢,它是一種延長戰線,以退為進的戰術。
耍耍廢,發發呆,打打遊戲。雖然大家都認為耍廢是沒有生產效力的舉動,應該要盡可能避免。但人總有累的時候。累的時候,不就是該適度放鬆放鬆嗎?花點時間讓自己短暫抽離高壓環境,回神時搞不好問題就迎刃而解也說不定。
方法三:花體力找開心
把自己耗到斷電,好好睡上一覺,隔天又是生龍活虎的一天。
去運動,去爬山,去攀岩,去打打拳擊,讓自己的生理電池消耗殆盡。人生 90% 的煩惱都來自想太多,睏了沒電了,就好好休息吧。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好好睡上一覺,早上精神飽滿的伸個懶腰,窗外的世界變開朗了許多,不似昨日這般陰沉。
方法四:花關係聊開心
沒有人有義務聽你抱怨,但抱怨往往是最快的消氣方式。
記得,好朋友就是拿來用的!特別是身處各種低氣壓中心時,找個人訴訴苦其實是最快素且最能夠穩定一個人情緒的方式。但記得注意一下自己的關係錢包,偶爾也要記得讓對方吐吐苦水,不然小心有一天打開錢包,卻發現裏頭空蕩蕩的,就頭大了。
方法五:比誰慘求開心
聽聽那些超慘的故事,你會瞬間覺得自己超幸福。
最後我想說的是,還有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就是「比慘」。聽到那些比你慘好幾十倍的人經歷過的事,瞬間便覺得自己遇到的事情根本連零頭都算不上,然後就莫名其妙的好了(?)
最後的最後,分享一些之前寫過的文章,不見得能夠完全解決你當下的問題,但我想可以提供你一些不一樣的思路,幫助你盡快脫離負面情緒的漩渦,加油!
寫於文末
文章的最後,分享自己這九年來感觸很深的三句話,共勉之
醫學非一朝一夕可成就,但一步一腳印,總能抵達終點。
雖然平常工作忙碌,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但很推薦做一些簡單的紀錄,沒時間貼個 Sticker 到筆記本上也行。很多時候船過水無痕,回頭看 Intern 階段的時候,其實已經不記得自己遇過哪些病人,但拿起筆記本時,總能細數在甚麼時間點碰到哪些特別的病,特別的人,以及印象深刻的治療和併發症。
沒有人需要為你的情緒買單,同樣你也不用為其他人的情緒買單。
醫院是個充滿負能量的場域,加上學長學弟制和打罵酸人教育,有時比起病人的負面情緒,主管和身邊同式的負面情緒,反而更加可怕。學習在這些負面立場中遊走,保持自己的好心情。同時也練習受到挫折如何快速復原,被攻擊如何快速站起來。甚麼時候能夠做到情緒收放自如,不以物喜悲,你就成功了!
工作是一時的,生活是一輩子的。
你我都不是為了工作而生,工作只是維持生活的眾多方式之一。有種底氣叫自信,相信自己即便離開醫院,也有能力在這個世界生存下來。考得上醫學系的你,我相信在醫學系之外,你也能活得很好。選擇醫院固然是訓練執業所需,但要明白,你是有權力選擇醫院以外的生活,只是你選擇了醫院作為你接下來兩年的工作場所。所以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喜歡固然很好,不喜歡也不用強求,滿訓後就大膽離開,找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
一日一推:品叡醫師推薦的電影和書籍
推薦電影 《心靈捕手》
清潔工威爾獨自解開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藍伯出的難題,卻因為叛逆的個性襲警而被逮捕。藍伯將威爾保出後和其立下約定,要他幫忙解數學題及去看心理醫生。而在威爾氣走多位醫生後,藍伯的心理醫生好友尚恩以不同的角度漸漸走進他的心房,兩人從劍拔駑張轉變成亦師亦友的關係。
電影的劇情張力彰顯十足,節奏也拿捏得宜,將「人性」及「信任」的概念詮釋到位;主角威爾武裝自己以掩蓋無助,卻也在尚恩的努力下敞開心胸,真正感到被愛,以及如何去愛。本片由知名演員麥特戴蒙班與艾佛列克執筆,並找來老牌巨星羅賓威廉斯擔綱重要一角,精彩的劇情奪下許多大獎,並經過幾十年依然是教育界推崇的名作之一,可以說是勵志片中不可錯過的佳作。
推薦書籍《職場又不是沙發,追求舒適要幹嘛?周品均的 35 堂犀利職場課》
放心,這本書不說教!而是要教你怎麼「搞定老闆這種麻煩的生物」。職場跟你想的不一樣,老闆要的也跟你想的不一樣;職涯是你人生重要的三分之一,別讓爛老闆拖累你。你的心態,決定你的職涯成敗,快速破解老闆的思維,替自己賺更多的錢!
品叡醫師心裡話:這是本評價較為兩極的書。本書偏向資方人的口吻,有些人覺得適合職場新手,清楚剖析老闆和上位者的思考方式;而有些人認為是本書是在袒護資方,壓榨勞方。Whatever it is. 個人覺得裡面提供的一些技巧思維,對於 PGY 職場新人面對工作挑戰以及未來思路是很有幫助的,有興趣的夥伴不妨一看。
加入醫師職涯學院社群
- FB 社團:醫師職涯成長學院 – PGY職前加油站 – 醫學生學習園地
- 年度會員專屬 FB 社團:醫師職涯成長學院 – 會員專屬社團
- 官方 IG:醫師職涯成長學院 | 黃品叡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