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
#充電不是想充才充
#平常就要規劃如何充電
#通常發現要充電都太晚了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充電」這個主題。充電一詞我們會很直觀想到物理向的”Charge”,但職場上的充電則分成兩類,一塊是外加新能量(Upgrading),一塊是補充損失能量(Refill),而我們今天談論的是後者。
醫院是一個充滿負向能量的工作場域,病人的負能量很難不影響職場的氣氛和每個人的狀態。身為第一線的醫師和護理師更是責無旁貸,每天承受著病人的負能量轟炸。且職場的負能不僅病人,同儕、長官、乃至社會輿論,都會造成負面情緒。
醫療之路漫長長,沒有適當放電充電,很難一路支持走到終點。在過去也有許多學弟妹在來信中詢問關於工作與休閒取捨,如何調配休息時間,失去動力等等的問題,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這邊也一起做一個回應。
▌充電就像減肥一樣,要有計畫性的維持,才能走長久
記得在過去聽前輩們分享時,便聽前輩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要等事情發生了才去想怎麼解決,通常都已經來不及了。」充電也是。平常沒有幫自己充電,在充斥負面能量的工作職場待久了,消耗是必然,只是看你能撐多久。撐得下去就持續消耗,撐不下去就進入工作低潮。超過低潮就是厭世期。相信在看這篇文章的夥伴,多少都抵達過低潮(Slump),甚至厭世(Misanthrope)。
「充電是需要準備的」,和減肥一樣,需要擬定計劃策略,並且付諸執行。「對自己好」不是嘴上說說,而不是到了真的不行的時候,才想起來要處理。以下將充電分成三個環節做解析:日常充電、低潮充電、救援充電。
▌日常充電 (Normal):適當的休息
「上班的第一目標,就是準時下班。」
當然如果在職場或與病人互動對你是快樂的,是充電的,那就好的職場狀態,記得要睡覺就好。之前有個很酷的學長,真的很熱愛醫院,於是就「住」在醫院裡,不回宿舍,只有特休或出遠門的時候,才會把行李放到宿舍。常常到晚上10點,都還可以看到他在護理站和病人聊天。
但身為一般人,面對大量的工作壓力和業務量,同時還要處理病人和家屬的問話和情緒,是非常大的挑戰。也因此準時下班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準線,上班的時間沒辦法偷閒,但下班就是「你的時間」。休息要花時間,陪家人也要花時間,處理工作上交派的任務更要花時間(報Journal,寫論文等),而這些都是建立在你「有足夠的自己的時間」。即便這些時間全部拿來打電動或睡覺,對你而言,也是一種休息。而晚下班會直接壓縮掉這段時間,惡性循環下,人只會越來越厭世。
至於工作和休閒比例要抓多少?我的習慣是二八法則,工作八小時,休息兩小時;週工時80小時,休息20小時。一週168小時,值班兩天,扣掉20+80的100小時,以及其他五天睡眠時間6小時,還有大約40小時可用時間,這個就依照自己的習慣做調配。(但這沒有理論基礎,還請大家依照自己的習慣做探索和分配)
▌低潮充電 (Slump):別人尚可救
多數人的動力持續減少,主要是因為來自環境補充不足。只要換一下環境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而這邊的換環境不是叫你辭職或放長假,而是適度的轉換一下自己生活的環境。
第一個是接受「外在的刺激」,去外面聽演講、上課,參加不同的社團,接受一下外在的刺激會有很大的幫助,一方面可以學習新東西,二方面不至於與這個世界脫節。
第二個也是我覺得很重要的,平常就要飼養(?)一群酒肉朋友,套句時下的流行用語:「一言不合就揪吃飯!」吃吃飯,喇喇賽,抱怨一下工作的鳥事。醫院的人際關係很困難,很多時候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能說,很多時候憋著憋著就生病了。最好是有兩群酒肉朋友,一群是醫學相關,一群是非醫學相關的。太專業的要找聽得懂的人抱怨才有感,但太專業的人跟你一樣都很忙,所以飼養(?)兩批準沒錯。
至於「工作之後,人際圈大幅縮小」,下一篇文章會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最後一個是「睡覺」,能睡就睡。至少維持自己上班的精神,能夠穩定且快速的把事情做完,準時下班,離開烏煙瘴氣的工作環境,可以大幅度減少低潮持續的時間。
記得第一次Run ICU的時候,每天早上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去醫院看病人,看完剛好早上八點半查房。晚上有時候一忙七八點才走,Run到月中一整個很厭世。後來覺得這樣不行,就把生活作息改成只有上班和睡覺(之前下班都還會去聽一些演講或是聚餐),維持住上班的精神,穩定快速的把事情做完,準時下班,月底的時候狀況就好許多。
▌救援充電 (Rescue):只能靠自救
當人忙碌到沒辦法思考和照顧自己時,很容易開始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為甚麼要做這份工作,然後感到很厭世。加上職場的負面能量,低潮沒有好好處理,很常因為高工時高壓力而進展到厭世階段。這個狀態找人抱怨有效,但效果很有限,很多時候只能等高壓期過了(像是CR,CRV的階段),或是自己轉念,才會有所好轉。
我不會推薦大家去思考自己為甚麼要當醫生。因為這個時代的醫生絕大多數不是為了甚麼高大上的理想,而是成績到了就唸醫學系。反而會比較建議大家平常就留意下面三點,可以幫助你在厭世期支撐:
│找到臨床的Role model
比起想想自己為甚麼要當醫師,我比較推薦大家在臨床尋找自己的Role model。我記得當時確定想走外科的原因,是在婦產科的一台手術上。那是一個Myoma的手術,一顆5公分,一顆3公分。兩個CR學長主刀,採Open procedure,從打開腹部到關傷口,總共40分鐘的時間,整台手術就在兩個學長互相嘴砲的過程中結束,而且每個Tie線的手式,切下Myoma的刀法,都十分俐落迅速,讓當年還是Clerk的我留下超級深刻的印象,「原來做手術可以那麼帥」。後來這也成為自己走外科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坦白說Role model很難找,Clerk兩年+Intern一年共三年的時間,也只遇到一台真正讓自己血脈賁張,驚訝讚嘆的手術。但這一台手術的光景,整個過程至今都歷歷在目,有時工作真的很累刀開到凌晨或是半夜病人又要下ICU,回想起當時看到這一台手術的感動,彷彿又多了一點撐下去的動力。
│找到工作的成就記憶點
我永遠記得兩年前自己當Leader把病人C回來的成就感。雖然ACLS考了好多次,但Leader不會有當習慣的一天。記得有一次病房999,那時候VS還沒來,自己負責完整的一次從CPR到On endo的整個流程,病人ROSC的當下,真的有說不出的感動。「我真的救回了一條生命」,這種成就感在頭幾個月揮之不去,上班變得很有動力。雖然現在已經離CPR當時有一段時間,但偶爾遇到奧客或是很難處理的天邊孝子,理智快斷線之前,想到當時的回憶,彷彿還是可以再撐一下。
│找到你必須奮鬥的理由
家庭、孩子、你想做的事情、想要守護的人事物。這些都可以成為你奮鬥的理由。記得數年前因為沒有跟老師批評其他主治醫師,被當眾批評不配當醫師。當年被批評當下的記憶,至今仍記憶猶新。那句不配當醫師也深深地影響我對工作的職涯熱情,甚至很低潮的時候曾完全摧毀我對醫學的熱情過。但因為當時還有家要養,有小朋友要吃飯,只能咬牙挺下來。
那段時間也開始寫作,因為自己苦過,非常強烈的不希望這樣的經歷發生在第二個人身上,也於是有了職前加油站的雛型。還記得那時候每週五的定期分享壓力真的不小,但後來陸續收到學弟妹的回饋,知道他們因為分享的內容,更順利的銜接臨床,也變成那時候為數不多的小確幸。也因為這些回饋和祝福,也幫助我慢慢走出低潮,原本想幫助人,結果被幫助最多的是自己,真的很感謝在過程中支持的每個夥伴。
▌寫於文末
寫了快兩個月終於寫完這篇了(灑花)。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幫助大家更清楚瞭解「充電是需要準備的」這件事,提供一些自己處理的經驗和技巧。祝福大家平日上班順利唷!
回地圖首頁:PGY職前診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