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進入醫師職場的前三個月,往往充滿挑戰與壓力,但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準備好上工嗎】系列文章的最終篇,將探討如何在這段時間中學習投資理財、時間管理及自我的身心調適,提供具體的建議,幫助 PGY 醫師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職場挑戰。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所有新手 PGY 醫師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如何在繁忙的醫師工作中提升專業與維持生活的平衡。
重啟三:理財投資
賺錢的方式百百種,但你想要怎麼過生活?
要不要買車?要不要購房?要不要養小孩?要不要每年出國?
要不要兼差?要不要投資?要不要多值班?要不要投入自費市場?
醫師是一個還算賺錢的職業,但同時也是一個花錢的職業。
一個手術顯微 Surgical Loupe 要 3-8 萬元
一個 OA 期刊的刊登費 (APC )要 6-12 萬元
一個手持 Portable 超音波探頭要 10-20 萬元
以上述期刊刊登費為例,很多時候就是 PGY 或住院醫師一整個月的薪水。
試著思考一下,對你而言多少錢才夠花?
有些人認為 7 萬一個月就夠花,剩下的時間他想追尋自己醫學上的理想。
有些人有車有房有小孩,一個月光是繳貸款和生活費,就要接近 10 萬元。
所以試著思考一下,你是不是想要買車,買房,養小孩,以及其他的生活娛樂開銷是多少。要投稿,要進修,要購買其他的醫學設備耗材等等,而這些價格都是有底的,網路上其實都查的到。
所以一年下來一共要多少錢,平均下來就可以知道一個月你需要賺多少,同時一個月你又可以存到多少。有些錢可能不是現在需要,例如結婚的酒席費用大約是 20-50 萬不等,這筆錢你可以選擇跟父母借,反正之後禮金多數時候是收的回來的。但如果父母不願意借你,或是爸媽不在了,這筆錢你是不是要提前準備?
所以對整好你決定的目標,下好離手。記得開源節流,爭取早日財富自由。
方法一:做理財評估和資產配置
醫學教育不會教你存錢,更不會教你賺錢
從 Clerk 需要負擔一年 10-16 萬不等的註冊費,到 PGY1 一個月 7-10 萬的月薪。收入和負債上的巨大變化,也讓很多 PGY 無所適從。突然握有那麼大筆的資金,人的慾望是會無限放大的。
在醫院,從你身邊走過的 PGY 1,可能就是某個遊戲的課金大佬,一個角色可以左右全服戰局。也看過每餐都吃 500 元以上外送,或是個月都會買一兩個要價一兩萬的當季限定包包的醫師。
每個人都有自己期待的生活方式,但多數的同學是家裡沒礦,或是要負擔家裡部分開銷的。好好的審視自己到底存了多少錢,以及有多少不必要的開銷,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去年你存了多少錢?」
據過去匿名問卷統計,約 20-30% 左右的 PGY 是月光族。
你可能覺得奇怪,相對實習醫師,薪水上升了近十倍,怎麼會變成月光族呢?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過去九年一貫教育和大學教育,都沒有教我們該如何處置為數過多的錢財。然後有一個很重要的思考誤區你要先知道:「收入越高不代表儲蓄能力越高,相對的他可能會惡化一個人的消費習慣。」
舉個例子:15 年前我讀醫學院的時候,學校自助餐是出了名的便宜。下課後一群大一的同學便會湧往餐廳,生怕那些 CP 值高的雞腿豬排被夾走,只能看著別人的餐盤乾瞪眼。我記得那時最自豪的是,可以用均價「39 元」的價格吃飽,一晚飯,一格菜,一格主菜,外加送給常客的一顆蛋,以及免費的茶飲和湯品。對一個 18 歲的大學生,這樣的份量妥妥足夠,而且夠省錢,一天兩餐自助餐,一個月 30 天只要 2,340 元。
但開始工作後,一餐往往 100+ 起跳,甚至週末帶家人出去,四人的開銷基本上都在 600-800 左右。過年逢節出去下館子,有時甚至會吃到 3,000-4,000 元/餐。雖然受到物價上漲的影響,也脫離學生身分沒辦法吃學餐,但其實從填飽肚子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薪水提升,其實他的消費力也會隨之提升。
很簡單的概念,賺了錢為啥不花?
醫師工作那麼辛苦,又那麼累,吃好點,買好點的日用品,開好點的車,買好點的房子,不是應該嗎?嗯到了這邊的好點如果加起來,加上房子和車,大約 2-3,000 萬跑不掉。而好一點的伙食,好一點的日用品,再加上一些好一點的休閒費用,如網遊課金,網購黃金 VIP 等。聽過不只一位學弟妹在網路遊戲中課金不下五十萬,而且他們還只是 PGY!
以上的例子只是想告訴大家:「如果沒有理財觀念或資產配置的習慣,賺再多的錢也留不住。」
所以第一步想告訴大家的是,如果家裡沒有理財投資大師的狀況下,自己也沒有涉略理財相關知識,我會建議找專人做一次理財評估或資產配置建議。一次大約 2-3 小時的會談,花費大約 3,000-5,000 元。雖然費用看似不便宜,但其實和 PGY 的月薪,以及其他研究類型的課程相比,我覺得這樣的費用換一個消費理財的方向設定,是十分划算的。
至於有沒有需要購買後續的服務商品,我覺得依照個人的狀況做判斷,可以參考 【財務顧問收費及服務是否合理呢?解析財務顧問 4 種服務收費模式】 ,這篇文章寫得很完整。
方法二:學習投資理財知識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25%,本金三年就會翻倍
依照 72 法則分析: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10%,本金七年就會翻倍。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15%,本金五年就會翻倍。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20%,本金四年就會翻倍。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25%,本金三年就會翻倍。
而目前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約為 1.725%,需要 41.7 年才會翻倍。
「根據 111 年公布的簡易生命表,男性平均壽命為 76.63 年。醫師平均壽命比一般人平均壽命短少 10 年左右。如果依照當前一年期定存利率和平均壽命推斷。所以當完兵 27 歲的男性 PGY 1 開始存定存,第一筆定存資金到死的時候都還沒翻倍。而且定存利率要隔一年才會放款,所以是入土為安兩年後,存摺紀錄上才會顯示翻倍金額」
坦白說,第一次聽到這段話時真的很震撼。
我不曾想過原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儲蓄或投資,會是如此不堪。而另一項震撼的點,則是透過適當的理財方式,或交給專業經理人經手,財富增值速度,竟不輸於努力工作的我所獲得的主動收入。
「如果你無法找到睡覺時也能賺錢的方法,你將工作到死為止。」
出自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經典名言:”If you don’t find a way to make money while you sleep, you will work until you die.”
在開始理財投資前,首先你要認識到「被動收入」的威力。
被動收入,英文是 Passvie Income,簡稱 PI,意思是「無論你是否有在工作,都能持續產生的收入」。
舉個例子:一篇一百萬點閱的痞客邦文章,放置單一個側欄廣告(非全版),廣告收益大約是 3,000NTD。而文章寫完後,對應到有需求的受眾便會持續點擊觀看,只要文章沒有撤除,文章存在網路上每多一天,廣告收益便會持續增加。
至於被動收入有哪些?又該如何創造?
可以參考 【小資也能財富自由!10 個「被動收入」優缺點比一比,你適合哪一種?】,文章中整理一般人可以達成的 10 種常見被動收入,以及其執行上的優劣勢,提供給大家參考~
然而,寫文章是大家都能做到,且門檻不高的方式,所以競爭十分激烈。
因此我會更建議大家學習需要投資報酬率更高,或是有專業門檻限制的投資理財方式。諸如股票,債券,不動產等。加上前面提到的,這些牽扯到投資報酬率的專業,利用雪球效應 (Snowball Effect) 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滾出龐大利益: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10%,本金七年就會翻倍。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15%,本金五年就會翻倍。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20%,本金四年就會翻倍。
假設年投資報酬率 25%,本金三年就會翻倍。
「越早開始學習理財知識,後面可預期獲利越多。」
所以真的非常鼓勵大家第一筆資金,可以用於學習理財投資知識。因為你學會並開始操作的時間,是理財投資最大關鍵。股票上漲需要時間,房價上漲也需要時間,許多投資標的要獲利也需要時間。也因此越早開始,在不做高風險投資或者遇到財政經濟亂流的狀況下,通常滾出來的獲利雪球是越高的。
而目前一門完整科目的投資理財課程(如美股,台指期,加密貨幣等),價格大約落在 4-5 萬左右。我會建議學習一兩項投資理財項目,或是同一項目選擇兩門課程,增加自己的操作彈性。
方法三:斷捨離非必要支出
財富自由的門檻,目前約是 6,000 萬新台幣
如何計算出財富自由所需要的金額門檻?
直接上公式給大家:年生活費/4% = 財富自由金額
公式的知識基底為,每年從退休帳戶提領出 4% 作為當年度的生活費,剩餘的財富可以透過收取利息或殖利率等方式,維持總金額的穩定。所以 4% 法則又稱為 4% 安全提領率,或 25 倍數法則(4% 的倒數即為25)。
財富自由金額 = 年生活費/4% = 年生活費×25 = 月生活費 12×25 = 月生活費×300
假設一個月生活費為 5 萬,財富自由門檻便是 5×300 = 1,500 萬。
假設一個月生活費為 10 萬,財富自由門檻便是 3,000 萬
假設一個月生活費為 15 萬,財富自由門檻便是 4,500 萬
假設一個月生活費為 20 萬,財富自由門檻便是 6,000 萬
所以 6,000 萬新台幣換算成月生活費,大約是 20 萬左右。20 萬看似很多,但其實不然。以在台中市區的核心家庭為例,兩大兩小,貸款購買一車一房。
我們先算小朋友的部分:一個小孩一年上雙語幼稚園的費用約 35 萬(月費 + 註冊費 + 其他用具),差不多一個月 3 萬元左右,兩個小孩就是 6 萬。課後輔導 +才藝課一個人一個月 5,000 元,再去掉 1 萬。還不算飯錢,小朋友的開銷差不多就落在一個月 7 萬左右。
貸款的部分,車子總值 100 萬,房子總值 1,300 萬。車子貸 90%,首付 10 萬,貸 72 期(6 年)無利息,月繳 1.25 萬。房子貸 85%,首付 200 萬,貸 30 年無寬限期,一段式利率 1.75%,月繳近 4 萬(39,297元)。貸款的部分加起來約 5.25 萬。
報稅的部分,醫師報稅級距普遍落在 20% 以上,以 PGY 月薪 10 萬做計算,一年要繳的稅金落在 20 萬左右(不計入免稅方式)。平均一個月負擔差不多 2 萬左右的稅金,而這個數值未來只會更多。(房屋稅 + 地價稅約 10,000 元,牌照稅 + 燃料稅約 12,000元)
最後一家四口的伙食費抓 5 萬左右。這樣加起來 7+5.25+2+5 = 19.25 萬。而且這還不包含家庭出遊的錢,還有醫療支出 + 保險費用!
當然有伙伴會說小朋友不用念那麼貴的幼稚園和才藝課呀,或是房貸有寬限期怎麼沒有申請,一個月一個家庭真的要吃到 5 萬塊那麼高的伙食費嗎?但我想說的是,台中私立雙語幼稚園你可以去查查看,年費用 35 萬算中規中矩。當然這個價格跟公幼或非雙語私幼完全沒得比,但現在幼稚園的費用,和過去完全是兩個世界。而且這還是台中的價格,不是台北的,台北更可怕。
回到主題,這段只是想告訴大家,其實月生活費 20 萬有期合理的意義。我們也完全不期待全用被動收入去還這些貸款,不然我們工作上班幹嘛?
「在還沒財富自由前,最大的目標就是開源(賺錢)節流(省錢)。」
有錢並非萬能;
沒錢萬萬不能。
生活裡沒有錢就像沒有陽光;
智慧裡沒有錢就像鳥沒翅膀 。
老生常談的問題,這邊我就不多做贅述。這邊就推薦兩個最有效的省錢手法:記帳和不過度消費性社交。
「記帳」我想大家都懂,但不去做的原因有二:麻煩和不想面對現實。
我也是開始記帳後才發現,原來小朋友和伙食實際上的開銷那麼大。也因此重新規劃了小朋友的才藝課程,以及周末下館子的次數。
至於「不要過度消費性社交」,指的是飯局,送禮,或為了社交而衍生的消費性娛樂。
在你對他人還沒有明確價值時,任何社交都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現實世界就是一個大型的交易局,當你對他人有價值時,對方才會找你。舉兩個有名的毒雞湯案例:一是「飯局上你和我把酒言歡,現實上你把我一腳踢開。」,二是「會找你借錢的人,90% 的人本質上就是看你好欺負」。這個就麻煩大家自行品味。至於自媒體都在推的向上社交,我的想法還是:當你沒有價值時,對方根本就不會記得你。
最後分享兩篇滿值得閱讀的文章,提供您參考~
方法四:從事定期定額投資
年化投資報酬率 8%,代表一年少上一個月班
廿年前的醫師,一個月的薪水可以全款買棟房。
十年前的醫師,一年份的薪水可以全款買棟房。
而現在的醫師,廿年份的薪水可以全款買棟房。
但一次的醫糾,十年份的薪水可能統統都沒了。
醫院工作並不輕鬆。如果你還沒開始正式上線,可能不懂少上一個月班的感受。如果你是 PGY 或住院醫師,我想上工一段時間的你我都明白,在醫院我們除了處理病人病況,還有很多時間事在處理病況以外的事,包含家屬的情緒,同事的互動,長官的指示等等。處理一個對你處置不滿意的家屬,或是遇到十分 Demanding 的長官和同事,都是很 Derpessed 的事。
加上這個時代的醫師薪水低的可怕,所以記得盡早開始學習投資理財。不會開源加上過分的節流,反而會導致生活品質不佳,紓壓效率不理想,睡眠狀況堪憂等負面狀況,而且當醫師當成這樣也是挺悲催的。
「定期定額」是最懶但最有效的方式。
在還沒有學習其他理財手段時,「定期定額」是最簡單但最有效的理財方式。
定期定額投資優良股票(如台積電)和 ETF(如 0050,0056 等),一方面是強迫自己儲蓄,二方面是不需盯盤,比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平時心態。
當然投資報酬率自然比不過股票期貨當沖等投資操盤手。但優勢在於穩健成長且不需看盤。在自己還沒有精通其他理財手段時,是屬於較低風險的投資理財方式。
至於如何分配自己的所得,建議大家可以參考 50/30/20 法則。
50% 的收入,用於必要生活費
30% 的收入,用於樂活消費金
20% 的收入,用於理財儲蓄金
可以參考 【存錢又樂活的儲金法則:50-20-30 分配定律】 ,內文有更詳細的解說,以及針對人生不同階段的 50/30/20 財富規劃方式。
方法五:尋找其他賺錢管道
這是一個可以自己創造工作的時代。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與其抱怨,不如起而創造你想要的人生
在方法三我們提到:「在還沒財富自由前,最大的目標就是開源(賺錢)節流(省錢)。」
最後我們就來聊聊開源。除了前面提到的增加被動收入的方式,諸如投資股票,置購房地產,經營自媒體等,請記得不要忽略其他主動收入的來源。
舉凡打工兼差,兼診值班,產品業務,販賣筆記,經營自媒體。只要你肯做,都有出頭的機會。
我知道在 Clerk 階段販賣自製筆記,幫自己增加近一萬額外收入的學弟。
我知道在 PGY 期間持續兼職家教,一個月多幫自己增加五萬收入的學員。
我知道在 R 階段跨縣市兼診掛牌,一個月幫自己增加八萬收入的學長。
我知道在疫情期間跑 Foodpanda,一個月多幫自己增加三萬收入的 CR。
我知道在 V1 時期靠著自媒體聲量,硬生生做出第一個月 70 萬業績的內科 VS。
我想這些都是很好的典範,提供給大家參考。
稻盛和夫 (Inamori Kazuo) 曾說:「賺錢最快的四條路,從未改變」
而這四條路便是:資訊差,認知差,執行差,競爭差
(1) 信息差:我知道的,你不知道
資訊差是指你掌握的資訊別人不知道。這種差距能讓你在風口浪尖上,獲得難以傳遞的利益。
比如「罐頭換飛機」的商業模式就是利用了資訊差。1989年,牟其中在從萬縣前往北京推銷竹編和藤器的途中,遇到了一位河南人。從他那裡,牟其中得知一個面臨危機的組織正準備出售飛機,但找不到買家。於是,牟其中放棄了竹編和藤器的銷售,開始尋找飛機的買主。最終,他找到了一家航空公司願意購買大飛機,賺取了 1 億,這筆跨國交易讓他一夜成名。
資訊的壟斷會讓人變得愚鈍,而資訊的掌握則能帶來巨大的利益。在幣圈中,項目方與投資者之間、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交易所上幣與項目方空投之間,都存在資訊差。掌握這些資訊差的人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2) 認知差:我懂得東西,你不懂
認知差是指你理解的事物和別人的不同。正如一句話所說:「認知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賺錢的本質在於價值交換,當你的價值認知提升,賺錢會變得相對容易。
一個人永遠無法賺到超過自己認知範圍的錢。你所虧損的每一分錢,都反映了你對世界的認知不足。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當一個人的認知無法支撐他擁有的財富時,社會會有多種方式將財富重新分配,直到財富和認知相匹配。
(3) 執行差:你我都懂,你不做我做
執行差是指你知道怎麼做但沒有付諸實行。執行力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關鍵。有些人擁有好的創意,但因為缺乏實行的魄力而無法取得成果。
真正的執行力不是一時的決定,而是持之以恆的行動。執行力強的人會設定清晰的目標,並給這些目標設定期限,持續推進並定期覆盤,根據進展調整策略。
(4) 競爭差:你我都做,我做的比你好
競爭差是指在相同的領域中,你比別人做得更好。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對某一領域的精專,而不是僅僅有多能幹。正如《曾國藩家書》中所說:「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
稻盛和夫也提到:「你不會的東西,覺得難的東西,一定不要躲,先搞明白,後精湛,你就比別人優秀了。」 因為大多數人不願意花力氣去深入研究,你的專注和努力就會佔據優勢。
在這個知識更新迅速的時代,知識和學習能力成為競爭力的核心。知識更新的週期從曾經的百年、二十年、十年縮短到現在的三年左右。因此,知識的積累和更新速度決定了現代社會中的競爭力。
如果把以上的內容套入我們前面提到的情境,便如同以下表格所述:
最後是句老話:「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我相信能考進醫學系的人都是能人,一定有自己擅長發揮的戰場。做於不做取決的因素很多,但重點取決於你的一念之間。如果你不差錢,或是金錢不是你追求的目標,我覺得沒關係也沒問題。但如果你的生活是需要一定財力支持的,或是你追求更好的物質層面生活,我覺得上述的內容,或許有些是可以提供您參考的。
祝福你我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財管道。
重啟四:時間管理
「時間」是醫師一輩子最缺乏的資本
從醫學生時代期中考八科期末考十科,到住院醫師上班值班暈頭轉向,以及主治醫師階段門診限掛還是看到下午,或開刀開到半夜或清晨,離開醫院時恰好朝陽升起。
「時間管理」和「效率優化」無疑是醫師一輩子需要面對的兩大考題。
在之前的文章 【上工第三週】倒數一週!評點你還可以多學習的五項重點內容 有分享過提升工作效率的四個方式:斷捨離,提效率,減損耗,時間管理。這邊不再贅述,還沒看過的夥伴可以點選上面的連結觀看唷!
相對於方法學的分享,本次分享的方向較著重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例如最佳工作時間,最佳運作模式,最佳睡眠方法等。
方法一:找到最高效率工作時間
白天 (Daytime) 不見得是每個人工作效率最高的時段
對我而言,最高效率時間是凌晨三點到五點。
這是我在 R1 時因為事情過多做不完時,所做的一個測量實驗。我把晚上的時間切分成六等份,分別是:17-19,19-21,21-23,23-01,01-03,03-05。測試的標的是找出最有效率的工作時間。
測試結果顯示 17-19,19-21,21-23,這三個時間因為小朋友還醒著,效率上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 23-01 經觀察發現是最有效率的睡眠時間,所以這段時間後來都運用在睡眠上。至於 01-03 和 03-05,兩個都是小朋友睡覺時段,加上較少光線和噪音干擾,較能夠集中心神做事。
而為甚麼最後是 03-05 這段時間勝出?
是因為 01-03 如果事情沒做完,可以在使用 03-05 進行補救;但 03-05 如果事情沒做完,後面就沒有額外的時間可以補救。有點類似之前提過的死線加速概念,所以最後得到的結論,是 03-05 的工作效率最高。實際上的結果也 Echo 這個假設。
方法二:找到最高效率運作模式
要如何有條件的進入心無旁鶩狀態?
不知道你有沒有體驗過心無旁鶩的狀態?或是心流 (Flow)?
那是一種非常專注的狀況,會完全忽視身邊的干擾,全心全意地投入在你所在做的事情上。過程中時間會過得飛快,可能一晃眼 3-4 小時就過,但你卻一點也不累。而這段時間的效率,會是其他時間效率的五倍甚至十倍。
過去我認為這樣的狀況是偶發的,但實際上是可以條件啟動的。
而這些條件和細節,其實都源自於你的工作習慣。
- 工作時喜歡聽音樂,還是不聽音樂?喜歡聽甚麼音樂?
- 工作時習慣一件事做完才休息,還是需要定時休息?
- 工作時有無習慣的處理流程?例如番茄鐘,GTD 等?
- 工作時習慣用甚麼的椅子?桌子?紙筆?電腦?
- 工作時的客觀環境,可接受的光線/聲音/濕度/溫度等?
我自己工作/念書時沒辦法聽音樂,習慣一件事做完才休息。沒有特定偏好的流程,習慣坐電競椅(醫院辦公室的椅子也是自己買的電競椅),桌子習慣木桌 110 公分,電腦 Microsoft Surface Pro4,無線滑鼠,會準備紙筆做思考輔助。客觀環境不喜歡日光,但需要足夠亮度的日光燈照明,不能接受任何細微聲音干擾,喜歡偏濕的空氣(會用精油噴霧器做加濕),溫度喜歡控制在 21-23 度,偏冷。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比較不需要擔心外在因素干擾或打斷,加上又是自己習慣舒服的狀態,較為容易進入心無旁鶩狀態。如果再加上一些制約,例如靠近死線 (Deadline),或是公開約定 (Promise),切斷可能存在的退路,能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方法五的部分會進一步詳述。
方法三:找到最高效率睡覺方式
維持效率的前提,就是不捨棄睡眠
借來的時間,總歸要還的。機器過熱要休息,身體過載也要休息。
睡眠不佳導致的情緒不穩,思考遲鈍,溝通誤解的副作用實在太大。而解決方式其實很簡單:「能夠休息就休息,睡覺就睡覺。」
在【終點站:成為時間管理大師】的講座中分享過「單位時間睡眠法」。概念為將睡眠時間切割為1.5 小時為一有效單位,然後以 1.5 小時做為倍數基底,規劃自己的睡眠時間。而 1.5 小時睡眠過程如果中間有被打斷,則是為該睡眠過程無效。
以我自身為例,自己一天最少要睡兩單位時間才能在工作時間保持清醒,睡滿三單位時間才能確保工作效率。所以在睡眠規劃上,我會以至少睡滿兩單位,儘量睡滿三單位做睡眠時間規劃。接續前面提到的 03-05 是最佳的工作效率時間,我會選擇 12-03 睡兩單位時數,03-05 起床工作,05-07 睡一單位時數。
方法四:找到最低耗能運作模式
如果說好的睡眠是開源,那麼減少能量消耗便是節流
對於身為工作狂 i 人的我,處理日常工作佔能量消耗 10-20%,而人際耗能卻會達到驚人的 70-80%。所以對我而言工作上的最大核心問題,便是找到「與人互動最低耗能」的方式。
可以參考【玩轉醫院社交對話 – 錨定對話術】一文中,有提供許多節省人際耗能以及自我衡量的量尺。舉個例子:我的功能性對話時間 (FCD) 是 560 分鐘,代表我一天可以與人相處互動的最大值為 560 分鐘。換算下來,560 分鐘是大約 8.5 個小時,其所代表的意義是我可以在人前維持正常互動的時間。
只要超過這個時間,我就會進入關機狀態,幾乎完全不講話,對別人說的話也完全沒反應,也不會笑,幾乎是判若兩人。跟我不熟悉的人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情況通常會被嚇到。而前面互動上沒問題是因為有接受過訓練,包含對話方式,情緒表達,甚至使用模板詞組進行對話,就像前面【重啟二:人際關係】內文提到的打招呼模板,打招呼路線,標準化話題等,都是我常用減少耗能的方式。
同樣的,對於 e 人的朋友,我會建議重點放在「把工作任務簡化和打散」。
對於 e 人,與人的互動是重要的,甚至會源源不絕帶給他們能量。相對而言,對於處理工作任務,這類比較理性以及獨立完成性質較高的活動,是相對耗能,提不起勁,甚至會超級沒有動力,完全不想做的狀況。針對這樣的狀況,我的 e 人朋友提出兩種解法:
解法一:將任務打碎和打散
由於一次性執行長時間任務容易導致情緒上的疲勞,會建議把工作任務批次化,完成一部分的任務就休息一下,找人聊聊天互動一下,在繼續進行下一部份的任務。可以較大程度減緩工作的疲乏性。
又或是把一項任務,打散在不同天中完成。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解法二:在有人的地方完成工作
簡言之就是「不落單」。在有人的地方打病歷,在有人的地方做報告,累了就找隔壁人喇賽幾句,乏了就去喝喝水找沒有那麼忙的人聊聊天。
其實 e 人的充電挺快的,而且很快能夠恢復工作狀態。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充能方式,以及任務執行策略,e 人在 Routine 任務的表現上不會比 i 人差。而 i 人在人際溝通上,確實要下比較大的功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施主們就依照自己的分類和臨床表現,選擇適合的應對方式囉~
方法五:對我最有效方式-死線加速法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回想一下,你是怎麼準備個人報告的?
是會平均分攤,每天都有進度;還是在報告前一週,每天只睡三小時?
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那麼恭喜你,你是很棒的學生(讚)
如果你的答案是後者,那麼恭喜你,你和我是同類人(笑)
做為一個不是那麼勤奮的學生,面對報告的想法是:「反正時間還很長,快到的時候在做。」結果往往就是最後一天效率爆表,一天之內把報告做完。因為距離上台只有不到 24 小時,如果做不完,就只能在台上跟老師對看乾瞪眼。而這樣的狀況如果化成圖表,便是之前學長在分享過的迷因圖 ── 大學生的報告效率。
由上圖可知,死線 (Deadline) 是速率決定步驟。
而如果死線前執行上可以達到最大效率,甚至進入心無旁騖的狀態。於是我就問自己:「如果把每天都設定為不同目標的 Deadline,不就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效率嗎?」
恩,所以我就這麼做了,具體成績可以參考下圖。
我和大家一樣,一天只擁有 24 小時。
同樣要上班值班,下班回家顧小孩。
我想要擁有這樣的產出,便是做了些不一樣的設定。
七月底評鑑在即,在這之前我需要完成三年份評鑑資料的整理和資料編排。
四場線上講座的時間固定,我必須在講座前完成課程簡報以及百問清單解析。
約定七月底前要完成兩份限時講義 ── 自費品項和值班藥物指南,幫助夥伴上工。
約定八月底前要分享 PGY 新手上路的十篇文章,所以我必須在這之前完成產出。
我完全可以預期我沒有充足的時間完成這麼多事。
但我只知道一件事「約定的事情,就是得完成」。
所以我就想盡辦法,把他們都在時限內完成。
所以其實我的方法沒什麼特別,就是透過公開約定 (Promise) 做為人造死線 (Artificial Deadline),再透過靠近死線 (Threat of Deadline) 的壓迫,逼出自己的效率潛能。僅此而已。
辛苦嗎?我跟你說超累,一天平均睡不到四小時。
但成果我想是顯著的。加上時限內完成任務,任務又不是那麼好完成時,會提供強烈的正回饋 (Feedback),會再次強化自身信念和效率,能更好的強化自己進入心流狀態 (Flow)。我便是靠這樣的方式,在有限的時間中追求極大化的效率。
重啟五:身心調適
醫院有太多太多鬼故事和低能事,下一秒可能就理智下線
大半夜每五分鐘被叫起來尿尿,不是 11 床幫我補 Normal Saline 一瓶,就是白天漏開 EKG 醫囑,麻煩值班醫師凌晨兩點幫忙補 Order,方便大夜護理師交班的時候不會被罵。
又或是病人 M4 護理師卻告訴你病人 M6 可以 Obey,結果 Sugar 驗起來 16 mg/dl,打了 8 支 D50W之 後,Recheck 血糖 180mg/dl,人還是沒醒,緊急切 CT 發現Brain infarction,超過 4 小時經評估不適合打 IV tPA。後續雖然積極治療,但人最終沒有醒。幸運的是病人年紀大家屬可以諒解,可最終你沒有救醒這個病人,即便你已經在第一時間去看他。
憑心而論,在臨床工作九年,接了超過上萬通的值班電話,有超半數都是在補 Order。
而這種補 Order 的電話,其中又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在半夜打給你。一瓶 Normal Saline 半夜兩點補是不是真的能救活一個病人,我不知道,但我想有人認為這很重要,所以電話就響了。或許半夜開了一瓶生理食鹽水,真的能讓病人早一天康復出院吧,我也不曉得。
而這九年來,這樣的狀況沒有任何改善,有的只是越來越誇張。
人力短缺,造成人員訓練不足,提早上線。打電話就跟喝水一樣,想到就打。跟你報告一下之後,就可以安心的寫上記錄:「已和某某醫師告知,某某醫師囑咐續觀。」以前一天值班最多接到 120 通電話就已經很誇張,現在還有突破新紀錄的 24 小時接 180 通電話,平均 8 分鐘一通電話,然後沒有一床 Critical,沒有一床有 Unstable Vital Sign。
這樣的狀況,我覺得對於醫師的熱忱和養成,無疑是一種煎熬。但目前沒有任何改善的方式。
所以我的建議是:找一個不是「吃」的紓壓方式,免得照鏡子時理智跟著下線。
然後病人有狀況,如果你覺得怪怪的,記得去看一下,有時候真的會有意外收穫。
方法一:規劃紓壓管道
紓壓管道建議:一靜,一動,一方便
醫師執業過程,能遇到的鳥事太多,比方說你前腳剛離開護理站,後腳他就把你Call回來,只因為護理師漏報了一床不需要處理但護理師卻需要寫記錄的Vital Sign。或是一分鐘之內連續接到同一個護理站三通以上的電話。而面對這種有如白癡般的舉動,卻沒有任何辦法抵抗。除了自己血壓飆升別無他法,也不能罵人不能上對方異常,不然住院醫師申請就準備掰掰。
為了維持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語氣,適當的紓壓管道是必須的。
1. 一靜:靜態活動,如閱讀,下棋,畫畫,看電影等
靜態活動是大多數醫師會選擇的紓壓管道。
相比動態,靜態活動較為方便且易達成。一天班上完身體電池耗盡,下班後處於生理怠惰狀態,要再出門或運動難如登天。這時吃完飯洗個澡,打理一下日常生活,便可以轉換一下心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2. 一動:動態活動,如慢跑,重訓,攀岩,登山等
動態活動通常需要有運動習慣或喜歡親近大自然,較容易達成。
相比靜態,動態活動雖然較少人採用,但其本身有兩大優勢:
一是動態活動下刺激產生的腦內啡較多,較能緩解壓力。
二是動態活動會幫助你消耗掉多餘體力,有助夜間睡眠。
有種累叫做「精神上的累」,精神上覺得很累很倦怠,但躺到床上卻睡也睡不著。這就代表生理電池其實還沒有消耗乾淨,而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出現滾三圈睡不著,然後拿起手機看 IG 滑 TK,然後幾個小時就過去了。不但耽誤睡眠時間,精神上其實並沒有充分休息到,反而會造成隔天上班精神不濟。
所以如果你時常有這種狀況,我會建議找一個你能夠接受的動態活動,時間不用長,30 分鐘就好。消耗體力後沖個熱水澡,上床時不要滑手機,通常滿快就能入睡了。
3. 一方便:例如吃東西,打電動,購物等,方便做到的紓壓方式
為了維持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語氣,方便且快速的紓壓方式是需要準備的。
最常見的就是吃東西,打遊戲,和購物。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同時建議設定限制,避免過度享樂而導致正事荒廢。
方法二:累積關係錢包
關係錢包建議:一個隨時能電聯,兩個隨地可吃飯,三個隨便你抱怨
在前一篇文章【上工第一個月】紀錄收穫調整步伐,第二個 Course 我來啦!有提到調適心情的五種方式,其中一像便是「花關係聊開心」。
在工作上遇到急性壓力時,除了前面提到的緊急疏壓管道,找人吐苦水也是超級有效的方式。有時候找人簡單聊聊,五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快速脫離低氣壓中心,甚至回頭想想:「聽自己這樣說完,剛才的事情好像也沒什麼吧?」
而協助調適的關係錢包數據,我會建議如下
1. 一個隨時能電聯,包含半夜
醫師工時紊亂,你我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會突然在情緒這關卡住。
而工作不會因為你的情緒卡關而停下來,所以你必須要學會快速調整情緒。但有的時候真的遇到短時間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像是被嚴重誤解,被公開批評,甚至被主治醫師當眾罵三字經等等,情緒潰堤的當下,真的會很需要一個自己足夠信任的人陪著自己,哪怕只是聽自己說說話也好。
我當初找的是我社團的指導老師,大學期間創立社團時受到對方許多照顧,我們彼此也是很好的朋友,甚至有事一通電話就可以跨縣市移動到醫院陪。在那些各種爆炸的值班夜晚,真的幫了很大很大的忙。
人數不用多,至少一個就好。
我自己九年來被破防到需要半夜打電話的次數也只有兩次,提供給您參考。
2. 兩個隨地可吃飯,好約最重要
如果電話和見面二選一,我一定選擇見面聊聊。
電話吐苦水多少會覺得隔層紗,也看不見對方的表情,多少會覺得沒辦法完全放開。如果不是急性壓力,可以緩緩下班後再處理,我會覺得下班後找個人吃吃飯聊聊天,是最能夠舒緩這種亞急性或慢性的壓力。
人數也不用多,至少兩個即可。重點是好約且彼此信任。
3. 三個隨便你抱怨,幫你分擔負能量
每個人理智線斷裂的頻率不同,通常是半個月 1-2 次。假設你的頻率比較高,平均一週一次,那麼有三個人分擔你的負能量,相比只有 1-2 個人,三個人相對而言比較不會「超載」。換個角度想,如果你的朋友每個禮拜都找你抱怨工作的糟心事,想必你也不好受吧?
當然能傾吐心聲的人越多越好,但前面有提到「關係是互相」的。
醫師的工作時數極高,自然沒有太多時間去好好維繫每一段朋友之間的情感。偶爾到倒垃圾可能還好,但如果是沒有花太多心思聯繫的對象,只有想要抱怨的時候才找上門,一兩次之後大概都會已讀不回,因為對方也知道你把他視作「消耗品」來看待。
所以真的要找可以抱怨的對象,我覺得 3-5 個就差不多了。好好思考平常如何提供正向能量和情緒價值給對方,多累積關係存款,避免要提領時才發現錢包乾癟見底,就尷尬了。
方法三:避免過度疲勞
過度疲勞建議:好好睡上一覺,沒有甚麼比睡覺更重要
2024 年已經好幾位學長疲勞駕車車禍離世。之前同期的住院醫師也曾經因為前一天值班過度疲勞,隔天 PM off 騎車回家時閃神摔進大水溝,全身多處骨折,休養了一年才重新復工,但也因此落下許多暗疾。
雖然這樣說很沒用,但我還是認為:「沒有甚麼比好好活著更重要。」
有時候值完班或下班後太累,我會直接找個空的值班室睡 1-2 小時再回家,或是乾脆叫計程車。雖然一趟計程車車資會超過部分醫院的一整天的值班費,但至少能確保自身安全。
我記得有次最誇張的狀況,是下值班後還需要參加晚上陪喝酒的餐敘,我也忘記那天最後是怎麼到家的。我只記得醒來的時候人是在玄關的地板上,衣服沒換鞋子也沒脫,更扯的是連門都沒有關,應該是一進門就倒地睡死。幸好那天有平安回到家,有時想起來還會心有餘悸。
方法四:設定健康生活
醫生是個燃燒自身健康,照亮他人的職業
33 歲的我,身邊的同學朋友們陸續升 V,但也有幾位操勞過度的朋友,被診斷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關於 Gastric/Duodenal ulceration 的 Risk factor,通過醫師國考和專科醫師考試的我們再清楚不過,但緊繃的工時,無限制的工作量和壓力,晚上還要回家做報告和論文,別說去運動,有時候時間比較長的手術下刀,都已經過了兩三餐的時間。
長期飲食不正常和睡眠剝奪,身為時刻在囑咐病人要健康生活的醫生,反而是最不健康的族群。
「生活作息的改變,是所有改變中最困難的。」
我們會活成現在的自己,都有我們自己的故事。生活作息跟隨你我最久,改變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有大毅力大決心,不然短時間改變了,還是會 Rebound 回去,就像減肥復胖一樣。
所以我也不想改變你,但看著身邊的同學做胃鏡的做胃鏡,吃 PPI 的吃 PPI,我想提醒你注意一下自身的習慣,有些小地方做點調整,在未來也許可以免去許多問題:
- 記得吃早餐,可以避免 30 歲後每天起床後胃痛
記得每天喝 1,500ml 的液體,避免 40 歲後腎結石找上你
期待我們都能夠找到一個平衡時間和工作,又對自己身體好的生活方式。
方法五:定期身體檢查
機器需要定期保養,身體也是
三十歲是多數人身體的一道檻。過了三十歲體力明顯下降,工作到中午就會想睡覺,值班完一天要用兩三天來還睡眠債。以前可以熬夜整晚做報告,現在凌晨兩點如果還沒睡,早上上班就掰掰了。
我身邊同期的醫師朋友,兩個胃潰瘍,一個十二指腸潰瘍,好幾個糖尿病和高血壓。聚會時也常聽到他們抱怨,半夜一兩通電話進來,可能就整晚睡不回去,乾脆直接坐在 Station 到天亮。我覺得並不是我們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是工作使然,甚至要去看門診還需要等 PM 或用特休請假。
每個行業都有本難念的經。醫師的高工時,高壓力,以及用餐時間不固定,是對身體最大的傷害。如果你有呼吸中止的問題,夜用 CPAP 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隔天會有精神許多。如果你想走外科系,需要長時間久站,記得買個好一點的護腰和手術鞋,可以最大程度減少身體負擔。另外小包裝的能量飲,或是素食堅果也是長時間手術空檔很好補充能量的營養品。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可以自行上網查閱。
最後分享給大家:「人生有兩件事不要賭,一是金錢,二是健康。」
超過 30 歲的你,定期的檢查是必要的。可以考慮像是子宮頸癌篩檢,無痛腸胃鏡等,另外有抽菸習慣或家族病史的夥伴可以考慮 LDCT。雖然多數人檢查出來都會是正常值,但對於篩檢結果為陽性(如胃潰瘍,肺結節等),對這些個案而言,就是 100% 的中獎率。沒事就當買個心安,中獎就儘快及早治療。祝福你我都能夠活的長長久久,不求長命百歲,但求問詢一甲子功德。
寫於文末
最後三個小提醒,分享給大家
提醒一:認清他人眼中自己的定位
醫師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其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其他醫療從業人員對於各個階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舉個例子,依照現階段 PGY 2 能夠直升 R2 的政策施行成效,外科 R2 不會縫皮,內科 R2 不會顧 Critical 和 ICU,滿滿的路障感受波及至 Junior R 階段,甚至有醫院會出現刀助嫌 R2 縫皮太慢導致晚下班不給練習縫合的狀況。只能說大環境對於醫師的養成越發不友善。
加上住院醫師申請對於論文、實證等捨本逐末的追求,遠高於臨床專業能力的看中。我會建議 Clerk 和 PGY 階段把臨床基本分顧好,工作內容準時交辦好,其他時間可以多花點心思在國考和住院醫師申請上。雖然我真的很想告訴大家應該要花多一點時間在臨床,照顧病人同時累積經驗,但似乎那些把臨床時間拿去忙論文的人,申請上熱門科預後反而比較好。所以我想,至少基本分顧好,剩下的時間,諸君就拿去做對自己未來最有幫助的事情吧。
提醒二:認清自己所能提供的價值
PGY 階段能提供的三價值:體力,勞力,情緒價值
2010 年後,醫院風向大轉變,需要人力的大科住院醫師開始招不到人,小科不需要太多人力卻擠破頭。原是因應 SARS 而誕生的 PGY 制度,變成時代下補充人力荒的重要來源。而現今 PGY 兩年計畫刪除了 Intern 可以 Try and Error 的階段,進一步惡化 PGY 學習環境。基於以上認知,在醫療院所的從業人員,普遍對於 PGY 不抱有甚麼期待,唯一有的期許,便是能好好分擔工作,送送病人打打病歷。
當然如果你醫學上的專業能力出眾,書讀得比別人多且細,經驗也豐富到可以輾壓 R2 以下的住院醫師,那麼我覺得你確實能夠提供醫療上的專業意見。不要覺得這樣的例子不曾出現過,幾年前某醫學中心曾出過一個 Knowledge 十分強大的 PGY 學妹,可以把內科系 CR 以下的住院醫師電到發抖。甚至來到科之前各科 CR 都競相奔走 Orientation 要小心應對這尊大神。
但學妹畢竟是特例,多數的 PGY 在即便書念得夠,在經驗上也是遠遠不及住院醫師,判斷錯誤下錯 Order 是常有的事,所以要先明白,在職場上 PGY 階段,其實只能提供三個價值:體力,勞力,情緒價值。
體力:搬病人,送病人去開刀做檢查
勞力:打病歷,推超音波,處理雜事
情緒價值:聊天說趣事,讓老師開心
而其中體力勞力被莫認為基本,你能夠在老師心中留下印象的,便是提供好的「情緒價值」。所以平常有事沒事記得多和老師聊聊天說說笑,讓老師每天都開心,老師自然會在潛意識中記下你這個人。
提醒三:記得對人生重要的十句話
- 其實你怎麼想,一點都不重要。
- 這是一個情商重於智商的時代。
- 成功的路上不會有人叫你起床。
- 我們沒辦法用同樣的自己,獲得不同的未來。
- 事件的本質是中性,是人賦予它正反的意義。
- 我們用兩年學說話,卻要花一輩子才學會閉嘴。
- 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淚水奔跑著的人。
- 天下間兩件事最難:「一是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別人腦袋。」
- 寧可少交十個朋友,也不要多樹立一個敵人。因為朋友大多數是假的,但敵人每個都是真心的。
- 當你要長成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將會面對無數的批評和冷眼。很簡單,因為沒有人想看著你成功。
1-3 是我這九年在臨床的體驗。4-7 是 2015 年參加服務人文體驗營 801 梯次的心得,一直受用至今。8-9 是閱讀博弈論和職場應對教學課程的反思。10 是經營自媒體所得到的感悟。
備註:王一郎老師的服務人文體驗營,雖然是以提倡服務和貢獻為基底,但過程中有許多對生命的看見與啟發,是門非常有深度,且過程中體悟會伴隨著一生的課程。且課程教授方式為台灣為數不多的體驗式課程,非常值得參與!
推薦課程:【王一郎老師 – 服務人文體驗營】 (報名資訊可關注粉專-台灣服務人文發展協會 )
一日一推:品叡醫師推薦的電影和書籍
推薦電影 《一路玩到掛》
引用自【思維交錯點】介紹序:【一路玩到掛】由傑克尼克遜與摩根費里曼主演,兩位都是得過奧斯卡獎的演技派男星,導演是羅伯萊納。這部電影是一部既感人又充滿奇妙旅程的喜劇片,述說永遠不嫌晚的美好人生。在展開雄偉美麗的世界之旅過程中,他們增加也刪減一些人生清單中的項目,因為他們決定要勇敢面對難題,就算這些問題的答案令人難耐。不知不覺中,他們兩人成為真心的患難之交,以詼諧、睿智、誠摯的態度真情對待彼此。
有時,人生就是須要一個期限,使我們產生動力扭轉自己的人生。
推薦書籍《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
你不一定要長得漂亮,但一定要走在漂亮的路上!當你又美又能金錢獨立時,世界才會開始美好!二十七位過來人的故事和經歷,送給正學著當個大人的你。只想告訴你,沒有人能真正了解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但你可以選擇和它保持一個可愛的距離。在這段距離裡,坦然接受生活給予自己的所有,自我更新,無畏向前,不攀附,不將就。
只有你不斷強大,世界才能柔軟。只有你可愛,這世界才能變得更可愛。
品叡醫師心裡話:這是2020年出版即橫掃各大毒雞湯書籍的Bestseller之一。用一半雞湯一半毒雞湯的口吻,透過27為作者經歷過生命中大小事所累積出的價值觀,溝通那些20-30歲年輕族群時常混淆或不重視的價值。搭配詼諧的口吻,例如內文中經典的「失敗就是失敗,它不是成功之母。」或是「脾氣這東西多了不行,沒有也不行。」字裡行間透露著些許作者嘲笑過去自己的味道,但讀來卻又十分中肯切合現實。推薦給喜歡聽聽生活毒雞湯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