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
上一篇講到,這個世界只有10%人存在無限人際能,換言之,90%的你我,人際能都是有限的
話講多了會Burn out。也提供六招簡單的技巧給大家使用,但人的互動很難僅靠這六招就玩轉社交場。如果施主看完仍有興趣往下讀,貧僧也想和施主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包含人際形成軸線,人際能指標,四大團體腳色,以及結合表演、人際、團體動力的「錨定對話術」
錨定對話術
是我自己整理表演、人際、團體動力的所學,搭配自身表演10年多的經驗衍生出來的對話術。其中的核心:八大話題+情緒盒子+完形模仿,是從自己的聊天日記、話題歸納法,以及我非常尊敬的老師李後頡的火舞表演系列課程中萃取出來。
概念很簡單,就是搜尋完聊天對象的Google/FB/IG後,想8個你覺得對方會有興趣的主題,再切分成5個小主題,每個小主題聊3分鐘,並且輔以情緒盒子的喜怒哀懼四覺做情緒提煉,搭配完形模仿強化真實感和正常性,就可以撐完3*5*8 = 120分鐘的聊天過程。
人際形成軸線
這是過去帶社團時,把心理學所學的人際互動曲線,加上團體動力學並予以簡化,簡化成三個階段(破冰、熟稔、維持),加上重要突破點(Breakthrough point, BP),反轉點(Reverse point, RP),以及尷尬軸(Awkward arc, AA)。
當然人際互動牽連甚廣,但主要的幾個parameter都是到位的,可以詮釋大多數比較簡易沒有心機的人際關係生成,並且每個階段都有記錄其操作重點。
人際能具體化評估指標
1. 功能性對話時間(FCD):指一個人能一天能與人相處的時間長度
2. 高功能性對話時間(HCD):指一個人1對1持續和對方講話互動的時間長度
3. 剩餘功能性對話時間(RCD):指一天剩下的FCD,公式是FCD-CCD
4. 消耗功能性對話時間(CCD):指你今天已經跟人相處多久的時間
四大團體腳色
Talker:負責維持對話,避免安靜而尷尬
Teaser:負責嘲笑/嘲諷Lauger,引發笑聲
Laugher:負責笑
Leader:負責維繫團體存活
朋友是需要維繫的
即便只是打電話或是臉書敲一下,都關乎到這段友情能不能延展下去。
寫於後記
回首過去一路走來,其實以前的我並不是興趣很多元的人。自從受傷之後,只對念書和電腦遊戲有興趣,對大多數的事情沒了感覺,連帶的也沒了興趣。不聽音樂,不看電影,不讀課外書。上了大學,因為同儕很強,失去了原本的光環,身邊不再聚著一群每天下課問問題的同學;取而代之的是,自己要主動去跟人聊天。很驚恐的是,我發現自己連「開話題」的能力都十分薄弱,也因為沒有甚麼興趣,所以常常聊兩三句就草草收尾。那時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去問那些看起來很會聊天的同學怎麼聊,他們跟我說聊天就是垃圾話,於是我做了人生中前幾名的蠢事之一:「上維基百科查垃圾話是甚麼?」當然那時沒有這個條目,所以查不到,但也因此開始了垃圾話研究之路(其實就是研究怎麼閒聊)。
閒聊最大的核心就是話題和對對方有興趣。這兩項我都相當匱乏,特別是提起興趣這件事,後來除了火舞外,絕大多數的話題幾乎都沒有興趣,更不用討論自發性去研究,很困難。我也突然想到,如果自己研究提不起勁,不如就把別人講的東西背起來呀?剛好記憶也是我擅長的事情,所以我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聊天日記。把兩年內聽到的聊天內容,即使是垃圾話或在無聊的事情,全部都記錄下來,然後背起來。這樣無心之舉,卻也變成了我後來很重要的聊天基底。「想不到講甚麼就把背過的背出來,就像學英文一樣。」我當時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後來陸續接觸社團,表演,團體動力,人際心理學後,才慢慢地找到自己與人互動的方式,過程中也遇到越來越多Raw model,慢慢地自己的言行談吐,也變得與一般人並無二致。
雖然我還是常常不曉得別人在想甚麼,也不曉得自己該講甚麼,該用怎麼樣的情緒去面對身邊的人們。只要被罵或事情超乎預期,就會僵在那邊,一句話都講不出來。但我想,只要初心是善的,大家最終都會感受到。之前有人問我30歲之前追求甚麼?我的回答是「成為一個會聊天的普通人吧!」
最後還是回到最前面說的,希望大家每天都不用因為人際Burn out ,也可以找到自己最省能的相處模式,過個屬於你的精彩人生。
臉書好讀版:教你如何跟VS喇低賽
回地圖首頁:PGY職前必修21堂課
前往上一頁:六招教你玩轉醫院社交對話
臉書好讀版:教你如何跟VS喇低賽
回地圖首頁:PGY職前必修21堂課
前往上一頁:六招教你玩轉醫院社交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