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黃品叡
離開學校的PGY和住院醫師訓練建制未全,很多醫院並沒有有系統的教育方式,許多時候都是靠學生自己問問題來成長。但現今的大環境其實並不鼓勵學生問問題,所以如何問得好避免老師覺得你笨、如何問得精確得到你真正想得到的解答,以及即便沒有問題,還是要問問題用以顯示自己的積極度,這些都是需要練習的。
問問題=積極度
「問問題」對於大多數老師 = 「積極度/重視度」的展現。小時候也常因為沒有問問題,而被批評臨床上不積極,可是當時的自己根本連問題都不知道在哪裡呀!當然這樣講可能會被攻擊說,因為你不夠努力去找問題,但我還是希望能遇到一個會主動蒐集問題的老師,然後幫學生建構系統性的教學。以下提供三個操作型技巧給大家:
1.心中隨時有三個問題
老師問有沒有問題的時候,基本上都建議要提問,同時刷存在。因為滿多老師對於學員有沒有在思考很重視,不回答反而會有壞印象。保持三個問題是因為老師授課後或查房中的空檔大約5分鐘左右,算起來至多是填塞三個問題差不多。也可以避免老師突然問你這個病人的診斷或是治療方式,你答不上來的時候,可以以問代答,透過問問題來誘導老師回答你的問題,同時跳過這個問題。這個方式不管是在門診,查房,手術房都很好用。
2.如何問好問題
最好的問題是問Knowledge,印象會加分,如果配合Guideline做詢問,會有加乘的效果。當然配合Guideline的問題就是卷哥等級的領域,這邊就不再贅述。如果你對Knowledge沒有把握,就避開Knowledge不要問,避免問出笨問題反被酸。可以改問臨床上如果遇到XX狀況,老師會怎麼處理,或是針對一些data或procedure,問一些操作型的問題(像是問老師HB要8.0以上輸血,還是9.0以上要輸血;胃鏡在做的時候,會先看Fundus還是Antrum之類的問題)。大概問兩三個問題時間也差不多了,你就可以安全下庄了。
3.沒有問題怎麼持續問問題
「我真的沒有問題」、「我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或是「我有問題但是我不能問」,這三個是很常出現的狀況。但帶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就是「我現在沒有問題要問。」,這樣顯然就跟第一條建議相牴觸,該怎麼辦。這時候就只能透過之前前輩分享上提到的「設計問題」來解決。
最簡單的做法是「明知故問法」
就是問你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優勢是你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所以要怎麼演會比較好控制。
另一個做法是「情境擬真法」
簡單來說就是掰一個你覺得會有問題的情境,詢問老師該怎麼做。情境可以不是自身經歷的情境,可以是同事前輩經歷的,或是自己想像的。操作上相較複雜(因為要想情境),但是你不需要具備足夠的Knowledge,以及知道問題的答案。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問出好問題,每天平安下庄。
臉書好讀版:醫學生新六大核心能力
回地圖首頁:PGY職前必修21堂課
前往上一頁:醫學生新六大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