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自費醫療對診所營運至關重要,但要讓患者買單自費療程並不容易。本篇深入解析診所自費療程銷售流程,說明為何光靠醫療話術一致還不夠,關鍵在於四層角色分工與流程設計。從接待、護理師、醫師到諮詢師如何協作接力,透過PRP增生療法、皮秒雷射、牙齒矯正等實例,帶您了解建立團隊SOP與話術系統,如何打造患者從進門到成交信任不斷電的溝通流程,全面提升自費成交率。
當代診所經營,自費療程早已是營收成長與品質服務的關鍵來源。然而,儘管療效佳、價格合理,許多患者仍常說「我再考慮看看」後離開,讓醫師苦思:「是話術不夠?還是欠缺說服力?」
事實上,問題並不出在個人表現,而是整體流程設計。當患者一路接觸到的醫師、櫃檯、護理師、諮詢師各說各話、無法順利接力,信任便無法累積,自費成交也就遙遙無期。
真正的關鍵,不是靠話術統一,而是打造一套可複製的團隊分工系統。本篇將拆解診所四層角色如何各司其職、接力成交,讓患者從進門到做出決定的每一步,都有信任為基礎、溝通不斷電。
為什麼「話術一致」不夠?關鍵在於角色分工與流程設計
不少診所經營者在提升自費成交率時,第一直覺是加強員工話術訓練,務求每個人對患者都說出同一套說詞。然而現實情況是,即使大家表面上「話術一致」,患者仍可能無動於衷,問題出在哪裡呢?原因在於缺乏明確的角色分工和完善的流程設計,導致溝通斷層和信任流失。
讓我們想像一個常見的情境:患者從候診區進門,到看診、諮詢再到離開,遇到了好幾位工作人員。如果各環節沒有協調好,就可能出現這些亂象——櫃檯和醫師各說各話、護理師和諮詢師銜接不上醫師的說明,患者臨走前還一頭霧水、帶著疑慮卻沒人幫忙解答。最終的結果,不僅自費療程成交率拉不起來,甚至還可能因患者體驗不佳而影響診所口碑。
上述問題說明,光靠全員「話術統一」遠遠不夠。如果角色職責不清、資訊傳遞不順,再完美的台詞也無法打動患者。反之,真正的關鍵在於讓每個角色在各自的位置上發揮所長、接力合作,同時設計好無縫的服務流程,確保病患從頭到尾的體驗連貫而有說服力。
事實上,一個成功的自費療程銷售流程更像接力賽而非單兵作戰,每一棒都很重要。研究顯示,患者經過多次正向接觸後信任度會大幅提升:如果只有單一接觸點,信任度可能只有約六成,但當有四個連貫的接觸點時,患者信任度可高達 97% 以上。這就是為什麼團隊接力往往比醫師單打獨鬥有效得多。換言之,與其要求每個人「說一樣的話」,不如讓每個人在不同階段說該說的重點,環環相扣地引導患者。
診所 4 層角色分工:提升自費成交率
要實現上述的團隊戰術,首先需要明確診所內四層角色的任務分工,以及他們如何接力合作,引導患者從進門諮詢一路到下決定刷卡。
以下我們將逐一說明這四類關鍵角色,以及他們在自費療程銷售流程中的定位與責任
① 第一層:櫃檯接待人員|信任建立者
主要任務:
- 打造良好第一印象,建立患者信任感
- 為後續溝通設定正確期待
- 主動收集初步需求與背景資訊,供後續銜接
溝通話術建議:
- 傳統說法:「等一下醫師會為您說明」
- 優化說法:「很多有您這種狀況的病人,會請我們醫師評估是否要做一些自費療程改善喔。」
→ 降低被推銷感,建立患者「這是常態選擇」的心理預期
② 第二層:護理師 / 醫助|需求探索者
主要任務:
- 協助挖掘患者的真正需求、疑慮與目標
- 預先建立「選擇空間」,降低被動接受感
- 詳細記錄患者資訊,作為醫師診斷依據
溝通話術建議:
- 「這個問題對您的生活影響大嗎?」
- 「醫師會說明幾種方式,您可以聽聽看哪種比較適合。」
→ 預告選擇,鋪陳後續自費推薦空間
③ 第三層:醫師|專業引導者
主要任務:
- 以專業角度診斷、分析並明確提出選項
- 提供具比較性的建議與治療路徑
- 結合病史、需求給出個人化推薦
話術結構範例:
- 確認診斷:「根據檢查,您的情況是…」
- 提出選擇:「這種問題有幾種解決方法…」
- 給出建議:「以我的經驗,我建議您考慮…」
- 效果預期:「這療程預計可改善…的狀況」
注意事項:
- 尊重患者選擇權,避免強推
- 融合前線收集資訊,強化溝通個人化與貼切度
④ 第四層:諮詢師 / 治療師 / 二次說明人員|決策協助者
主要任務:
- 整理醫師說明,轉譯為一般人能理解的語言
- 排解患者顧慮(費用、安全性、恢復期等)
- 主動協助下決策(費用方案、排程、分期)
溝通話術建議:
- 「剛剛醫生提到幾種方式,我幫您整理如下…」
- 「這項療程大約多少費用,我們有分期 / 優惠方案…」
- 「很多人跟您類似的情況,接受療程後大約第幾週開始改善…」
執行要點:
- 觀察表情與回應,找出潛在障礙
- 適時補充案例、方案選擇,降低行動門檻
- 確保患者離開前充分理解,心中無遺留疑問
值得強調的是,每個環節除了做好自己的任務之外,還要注意與前後環節的資訊接力和態度一致,避免因溝通斷層讓患者重複説明或產生困惑。
例如:櫃檯應將蒐集到的重點告訴護理師,護理師再將患者訴求記錄給醫師參考,醫師的專業建議重點則要傳達給諮詢師,以便諮詢師延續說明而不需要「從頭開始」重新介紹。
只有整個成交流程SOP都順暢一致,患者才會覺得從進門到離開都被專業團隊照顧到,最終更願意相信診所並接受推薦的自費服務。
診所 3 大自費療程案例:PRP、皮秒雷射與牙齒矯正療程
上述原則並非僅適用於某一科別,而是放諸各類自費醫療服務皆準則。下面我們透過三種常見情境,來看看四層角色的協同是如何在實務中發揮效果的:
案例 1:PRP增生療法(再生醫學 / 復健科)
角色 | 櫃檯接待 | 護理師 / 醫助 | 醫師 | 診後諮詢護理師 |
目標 | 建立信任感與初步期待 | 收集需求,鋪陳選擇空間 | 提出專業診斷與推薦 | 解釋細節、解除疑慮、促成行動 |
任務 | 與患者閒談中自然帶出 PRP 是常見選項 | 瞭解病史與過去治療經驗,預告即將有多種療法說明 | 評估關節狀況,明確對比治療方案並建議 PRP | 轉譯醫師專業資訊、釐清患者疑慮、說明價格與付款方式 |
話術 | 「像您這樣膝蓋退化的不少患者,最近很多人會請醫師評估是否做 PRP 增生療法哦。」 | 「等等醫生會說明幾種方式,包括一些先進療法,您可以聽聽看比較一下。」 | 「您的膝關節屬於中等退化,有兩種治療方式,一是傳統復健加藥物,二是 PRP 注射。我建議考慮 PRP,因為它能從根本促進修復,效果更長期。」 |
|
效果 |
|
|
|
|
案例 2:皮秒雷射療程(醫學美容 / 皮膚科)
角色 | 櫃檯接待 | 護理師 / 醫助 | 醫師 | 診後諮詢護理師 |
目標 | 建立信任感與初步期待 | 收集需求,鋪陳選擇空間 | 提出專業診斷與推薦 | 解釋細節、解除疑慮、促成行動 |
任務 | 用日常語氣介紹皮秒療程常見性,降低距離感 | 瞭解病史、提出選擇提示、記錄重點 | 評估膚況,再次強調皮秒的高CP值 | 復述核心賣點,確患者對療程理解且安心,並主動提及價格方案 |
話術 | 「我們診所有最新的皮秒雷射技術,可以更溫和有效地淡化色斑,很多客人反映不錯喔。」 | 「皮秒雷射是現在最先進的除斑技術,速度是傳統雷射的100倍,能更精準地擊碎黑色素,對周圍皮膚傷害又更小,所以恢復很快。」 |
|
|
效果 | 建立好感與療程期待,降低推銷感 | 讓病人預期有選擇、願意聆聽醫師建議 | 以權威背書建立信任,提升接受度 | 解除顧慮並降低行動門檻,促成當場成交 |
案例 3:牙齒矯正療程(牙科 / 矯正科)
角色 | 櫃檯接待 | 護理師 / 醫助 | 醫師 | 診後諮詢護理師 |
目標 | 建立好感與認同,預設療程普遍性 | 引導選擇空間、預告多方案思維 | 提供比較選項並給予專業建議 | 釐清顧慮、說明價格並促成決策 |
任務 | 以親切語氣讓患者知道矯正是常見需求,引起共鳴 | 拍片取模過程中建立期待,引導患者思考偏好 | 解釋隱形與傳統牙套差異,依需求建議隱形矯正 | 統整療程與費用比較、釋疑並給予彈性付款方案 |
話術 | 「現在不少成人跟您一樣考慮做牙齒矯正,我們醫生很擅長評估看是傳統牙套還是隱形牙套適合。」 | 「等等醫師會依照您的情況說明幾種矯正方案,您可以看看更傾向哪一種。」 | 「您的牙齒排列可以考慮兩種方法矯正:傳統金屬牙套或隱形牙套。我會建議隱形牙套,因為美觀方便,而且療程預期約12個月,比傳統方式快。」 |
|
效果 | 降低距離感,讓患者產生親近與期待 | 紓解患者害怕只能戴傳統鋼牙的不安,為醫師稍後推薦隱形矯正鋪路 | 明確給出建議與理由,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有選擇權)且獲得專業指引 | 解除顧慮,降低付款阻力,順利進入療程 |
打造可複製的自費成交流程:SOP × 話術 × 團隊優化迴圈
想讓自費成交不靠運氣、不靠個人,診所必須從「人帶系統」轉為「系統帶人」。也就是說,要把每一次成功的成交流程,升級為可複製、可優化的團隊作業標準。關鍵有三:
① 建立自費流程 SOP:明確分工與資訊銜接
為不同療程設計對應的銷售流程 SOP,例如針對皮秒雷射、PRP、矯正等常見項目,明確規劃每個角色該做什麼、說什麼、交接什麼:
- 櫃檯 → 紀錄患者初步訴求與接觸關鍵語句
- 護理師 → 填寫問診與顧慮記錄,便於醫師說明
- 醫師 → 根據病史與期待,提供清楚比較與專業建議
- 諮詢師 → 檢核所有問題是否已回應,說明費用與決策協助
有了這套 SOP,每位同仁都能「不重複、不遺漏、不中斷」地完成溝通流程,讓病患一路感受到一致且流暢的服務體驗。
② 設計話術系統:同樣賣點,不同深度表達
建立話術不是為了「背台詞」,而是針對不同角色與情境,規劃一致核心訊息的「多層說法」:
- 櫃檯:一句話建立期待(如:「這療程很多人做,也很熱門喔」)
- 護理師:解釋原理與常見用途,讓病人先入門理解
- 醫師:用臨床數據與專業語言,建立決策依據
- 諮詢師:回應費用、恢復期、安全性等顧慮,補足決策信心
建議彙整成「話術手冊」,定期更新療程敘事與 FAQ,並搭配情境模擬與神秘客測試,檢查現場應用的一致性與實效。
③ 打造優化與激勵迴圈:讓制度真正活起來
制度建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持續運轉」。以下是讓 SOP 和話術系統真正落地的三個關鍵做法:
- 每月檢討會:分享成功與未成交案例,回溯哪一環節可以優化
- 一線回饋:鼓勵員工提出觀察到的新問題與新語法,讓話術更貼近真實
- 團隊獎勵:獎勵不只是個人成交,而是整體流程順暢與協作表現
當大家意識到「我們是一起促成信任的系統」,自然會主動維護與改進,形成正向循環。
話術只是起點,真正決定自費成交是這 7 大策略
自費醫療的成交,從來不只是「話術好不好」的問題。就算說得再好,如果順序錯了、角色混了、現場氛圍斷了,信任依然無法建立,患者也難以做出決策。
本篇拆解了四層角色的任務與分工,但這只是系統的一環。如果你想更全面掌握自費療程推廣的底層邏輯,推薦你參加【診所自費成交關鍵】線上講座,將深入說明以下七大實戰策略。
- 第一策略:團隊接力成交,非單點說服
- 第二策略:說話順序設計
- 第三策略:價值對位而非療效說服
- 第四策略:角色分工、方向一致
- 第五策略:建立話術系統,不是統一台詞
- 第六策略:觀察才是成交起點
- 第七策略:非語言設計打造信任氛圍
不論你是診所醫師、經營者、或第一線醫療工作者,這場講座都將幫你補足「自費成交」的關鍵系統拼圖。讓自費療程,不再只是靠說服,而是靠設計過的信任流程自然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