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醫師
【孫治華老師陪伴式講師訓:1對1會談心得】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孫老師,是在2021年7月的失敗者小聚的演講上。分享會上的主題是自己失敗的經驗,而老師那時候提出來「失敗,是沒有可以描述的成功。」,則是深深撼動了我。因為我沒辦法想像這句話會出自老師之口,因為對我來說,老師的課程以及日常分享的資訊,都是我一直追蹤,甚至奉為圭臬的話語。
而過去一年上了許多課,也參與許多活動。但對自己而言,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將老師們提出的知識點,收斂並用自己的課程上。在缺少life coach和mentor的陪伴下,摸索近一年的時間無果。恰好在年末時開始注意到孫老師的陪伴式講師訓的課程,看到朋友們分享的心得,發現有coaching有mentoring有teaching,三個願望一次滿足,這不正是我要的嗎!(拖走)
以下為寫於會談後的三點心得:
▌痛點分析實際上有三問題:
以前在學習痛點分析,主要著重在三步驟
1.抓出痛點
2.確認痛點
3.行動方案
但經過孫老師的指導,才知道在個人能力轉換變現的背後,原來痛不痛「背後」,其實還有兩個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痛不痛
第二個問題:難不難
第三個問題:你會不會
問題不難,又或是你不會解決,那別人為甚麼要找你?看似基本被老師一問我才發現,因為醫學知識很複雜,我的能力目前只能教淺層面,所以必須要劃清界線,區分好自己不能碰的區塊。
問完這三個問題,接下來才能做「差異化」。做不出差異化不是不能上課,只是你會成為得是中下型的老師,就像工廠機器裡面比較大根的螺絲釘,但本質上是無法跟其他老師區分出來的。而當你做出來和別人做出來不一樣,你就可以變成中上型的老師,不只差異化出市場,也才有能力往更高單價的課程走。
▌時序性x問題發生頻次x問題難易度的三軸思維圖
以自身規劃給PGY的課程為例子:一共有21門課,而且都有各自的Output。但首先你要明白:有好Output的前提,是要有Strategy。套用「時間軸,頻率,困難度」三個Parameter做分析,才能釐清21門課程裡面,哪些才是真正的主力核心課程,而不是核心課程主力的內容,或是已經公開的內容,可以當作贈品,提高主課程附加價值。
先分析時間軸的前中後/短中長:以PGY而言,會經歷三個階段
「菜 → 活下來 → 活得好」,時間軸出來,再去評估兩個問題
1.這個問題種不重要? (重要和難度不一樣,要思考一下)
2.這個問題常發生嗎?
一門課6小時的課,設計三個賣點,2個重要常發生、1個重要但少見。
依照這三個階段,設計三種不同類型的課程。舉例來說,我看到你的課程裡面有三個像度針對簡報設計:
1.報Journal的黑暗兵法
2.平凡簡報術造就世界最強
3.你也學得會的懶人簡報術
試著思考一下醫師欠缺的是甚麼?「醫學海報,醫院公告,口頭病例報告,Paper review」 這四個合起來,不就變成「醫生必備簡報術」了嗎?
▌不要誤以為筆記 = 課程
「你是一個要上課的人,而不是做筆記的人。」
回頭仔細審視的課程,雖然名為「課程」,但知識水平其實只落在筆記。「這個東西不是課程,就是只是把筆記拿出來,跟真正的課程還差很遠。」
課程不只包含內容,還有如何跟學員互動,你的臺風,你的講述風格/個人魅力,以及學員是否能真的吸收,還有課前行銷,以及課後如何有效利用學員幫助你再行銷。這樣的邏輯思維,才稱得上是「課程」。
▌最後寫寫自己的心得
第一次的會談完全超乎所值,40分鐘的時間被點評得淋漓盡致,有如當頭棒喝!原來變現模型,乃至套用商業模式,其背後的架構和SOP跟設計教學課程完全不同。在會談過程中,看著原本自己設計的課程地圖被逐塊拆解,20分鐘後就拚出了對應時間序新版的學習地圖,真的很驚訝!感謝老師,就算再給我一年的時間,單憑自己的努力可能還不見得拚得出來。
謝謝老師送我最棒的新年禮物!
回地圖首頁:CE課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