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
「學長我Y2了,但這一年半的工作,自己好像沒有甚麼成長。Critical還是不會處理,也沒On過CVC,也不會掃Echo,該怎麼辦?」
承接上一篇「EP37 – 淺談工作中學習」內容,文中提到三個常見困境:
一是運氣不夠,沒有遇到。
二是知識不夠,不敢爭取。
三是動機不足,等待他人餵食。
上篇提到的解方是主動爭取,本篇另外再分享「可視化成長」的回饋機制。
▌回饋機制的重要性
「成長需要被看見,也需要被自己看見。」
不只醫學,學習任何事物如果缺乏有效的回饋機制,不僅不知道自己學得如何,更會讓學習者產生「我好像很笨,怎麼樣學都學不會。」的自我負向評價(Negative review)。而這樣的負向評價,只會讓學習者沒有自信,進而減退學習動機,最終招致毀滅性的結局:「反正我就爛,那麼難學我不如不學了」。
現行的醫學教育也正在發生類似的事情。缺乏良好的自我回饋(Self-Feedback)機制,使得年輕醫師(PGY/Junior R)很難看見自己成長的軌跡,也間接導致年輕醫師缺乏自信,評估/處理病人徵狀也綁手綁腳。事實上不是學不會,而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學會,學的對不對。
而被這樣簡單的問題困擾住,其實很可惜。
▌甚麼是可視化成長?
可視成長,簡單來說就是「肉眼可見的成長」。
“Seeing is believing.” 用視覺化的方式記錄呈現,讓自己能夠「物理上」的看見自己成長的軌跡。好處有三:
1.有明確可視證據告訴自己,我學過這個疾病/處置
2.紀錄的當下能夠強化學習鏈接
3.方便計算精準數量級(On過幾台Port-A,On過幾條CVC)
你可能會問,這樣紀錄不就跟寫作業和學習護照一樣嗎?在「紀錄」的概念是相通的,但現階段的作業和學習護照已經流於形式,而且紀錄上不必那麼繁瑣。懶一點貼Sticker就好,勤勞一點就把Admission note和Discharge note印出來,貼到自己的筆記本/存到自己的筆記軟體,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下分享三個簡單的技巧,幫助大家快速可視化自己成長的軌跡。
▌技巧一:Sticker法
有點像學習護照寫病歷號的方式,但寫病歷號沒有感覺,又麻煩,不如直接撕病人的Sticker來貼。基本上PGY2兩年的時間,貼完1000張沒什麼問題,運氣背一點搞不好一年就貼完了。
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整理這些貼紙,我自己做第一代版本時比較懶,只在貼紙上面寫主診斷,所以亂糟糟的,要歸類自己照顧過多少哪一類的病人會有點困難。如果有時間,可以先簡單依照器官分成肝/心/腦/肺/腎/腸/血/內分泌/其他,或是你有自己的分法也OK,可以提高檢視效率。
▌技巧二:Checklist法
比方說Clerk階段是學好常見百種疾病、EKG、Abx、Lab、Image,這五項基礎。舉Image中最常考的CXR為例。CXR至少要會看Pneumonia, Pleural effusion, Pneumothorax, Rib/Clavicle fracture, Atelectasis, Cardiomegaly, Endo深度是否合適, 以及時常搞混的Nipple。有看過鉤起來,沒看過趕快找Case或找人問。如果不知道那些是常見/必學的內容,可以問老師或學長姊,或是參考以下教學連結。之後有時間也會做一份簡易的Checklist提供給大家參考。
心電圖(EKG):https://reurl.cc/M0Wkzp
抗生素(Abx):https://reurl.cc/DyYZqj
實驗數據(Lab):https://reurl.cc/NAOZx9
常見影像(Image):https://reurl.cc/8oY2Dg
▌技巧三:日記/筆記法
▌寫於文末
「醫學非一朝一夕可成就,但一步一腳印,總能抵達終點。」
雖然平常工作忙碌,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但很推薦做一些簡單的紀錄,沒時間貼個Sticker到筆記本上也行。很多時候船過水無痕,回頭看Intern階段的時候,其實已經不記得自己遇過哪些病人,但拿起筆記本時,總能細數在甚麼時間點碰到哪些特別的病,特別的人,以及印象深刻的治療和併發症。
希望以上分享的技巧,能夠幫助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可視化成長路徑,加油唷!
回地圖首頁:PGY職前診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