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三個月的 PGY 醫師職場生活已經過去,在這段時間中,不少人開始逐漸掌握日常工作,但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經驗轉化為長期的職涯規劃。這篇文章不僅回顧了過去的成長,還提供了具體的行動建議,幫助新手 PGY 醫師更有效率地提升專業技能和人際關係。透過這些建議,新手 PGY 醫師可以在職場中建立穩固的基礎,進而推動未來的職涯發展。
開頭先恭喜你完成第一個大Course!同時也過了最辛苦的陣痛期!
值過班,接過New pa,跑過999,在醫院看過日出日落,雖然這些事情在未來會一再再重複,至少此時此刻仍有些新鮮感。三個月的時間不長也不短,一年的四分之一,也意味著PGY1的生活也過了四分之一。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完成自己心中設定的小目標呢?可我想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比起剛進入醫院,現在的你一定可靠許多!即便處理不穩定病人時仍會手忙腳亂,或CPR時除了C Team不知道自己還能多做甚麼,但我想這就是成長的過程,等待手上Checklist的每個項目都被劃去時,便是你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候!
廢話不多說,我們就進入正題吧!作為最後一篇「準備好上工」系列文章,我想待大家簡單的回顧這三個月發生的事,同時把一些我認為對於現在和未來的你都很重要的切角,與你分享。
如果你是年度會員,可以觀看 2024 年五月份的講座【覆盤與重啟】,以我自身的經驗作為載體,和你分享我是如何做覆盤,以及重新規劃未來方向。
重啟五標的:專業,人際,財富,時間,情緒調適
設定目標不複雜,先做再說最重要
在設定目標上,我是屬於鬆散派的。
對我來說,要設定詳細的目標除了要思考動腦,消磨體力,最重要的是消耗掉原就不多的熱情。舉個例子,你跟一個想要減重的學員說,你先規劃好一個禮拜的減重飲食和運動套餐,我們過三天討論。但三天後你會發現他要嘛甚麼都沒做,要嘛跟你說他不想減肥了。
動力保留不易,把握每個衝動地當下。Just Do It!
課金購物需要衝動,破圈翻轉也需要衝動
環境刺激所產生的衝動,往往比自身所產生的衝動還要強上許多。因為前者威脅到生存,後者僅是朝自我實現的標的前進。依照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威脅到生存屬安全需求,也因此動力上會比最高位階的自我實現還要強上許多。因為人總得先活下去,才能有所追求。
在商戰課程取得卓越成績的講師張琦曾告誡學員:「不要相信自律!」便是 Echo 此一道理。
做就對了,因為你沒有可以損失的了
成功人士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果斷與行動力。每天,他們堅持不拖延,迅速決策並立即行動。當你還在猶豫要不要做、該怎麼做、何時開始做時,成功人士早已踏上了前進的道路。他們明白,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任何延遲都是一種損失。與其陷入過度分析的陷阱,不如立即著手實施,即使途中會有挑戰和錯誤,這也是學習與成長的一部分。只有行動才能帶來結果,等待只會讓機會溜走。因此,果斷行動是成功的關鍵,不要讓猶豫不決阻礙你的前進。
延伸閱讀:
書籍推薦:
重啟一:專業學習
專業就是吃飯工具,沒了工具怎麼吃飯?
我們平時都會笑說:「病人來看醫生,我們的任務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你我都知道,真實的狀況是:頭痛不能只醫頭,腳痛不能只醫腳。看過幾個病人、上了幾台刀、插上幾隻管、打中幾條 CVC,這些都會是你未來執業的基石和底氣。
你可能會問,我未來想走家醫科,這些內外科知識或插管 On CVC 的技巧以後也用不到,我還需要那麼努力學習嗎?躺平不好嗎?
但我想和你分享的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在未來的日子裡,你永遠不知道手上的病人下一秒會不會 Collapse,你也不知道明天上班,會不會就轉角碰上醫糾。確保自己對於基本的 Symptom & Sign 和基本的重症(昏痛喘休克低血壓),手上武器越多,在醫療路上也會走得更心安。
而專業學習上,除了念書和靠臨床接觸病人累積實戰經驗,其實可以更有效率。其中最有效率的方式,便是「挑戰(Challenge)」。Challenge 本質上結合死線壓迫 (Threat of Deadline) 與約定壓迫 (Threat of Promise),可以更加促發學習動能和學習深度。而關於死線壓迫和約定壓迫的說明,在後面【重啟四:時間管理的方法五-對我最有效的方式「死線加速法」】中會進一步說明。至於夥伴們常問的推薦書籍,可以參考【Clerk & PGY 推薦書單和 APP】一文,有詳細說明。
以下分享五個實用的挑戰模式
方法一:知識挑戰 (Knowledge Challenge)
阿滴英文:每日一滴,一年就有 365 滴
一天一題,一年就可以累積 365 個臨床問題。
問不出問題,很多時候受限於自身知識和經驗不足。就像你問一個剛上工的 PGY:「病房急救的時候最常忘記的是甚麼?」他可能苦思半天,卻沒辦法做答。其實答案很簡單,病房急救最常漏的兩件事,一是壓胸時忘記放背板,二是忘記 Check One Touch Sugar。這個只要跑過幾次病房急救,老師們都會耳提面命的叮嚀。
但重點是,沒跑過急救的 PGY,怎麼知道問題在哪裡?
而透過老師或學長姊的 Challenge,能夠一步步將你念書過程中所遺漏下的漏洞補足。具體作法也很簡單,找願意幫助你的老師或學長姐,每天出一個問題給你,然後在當天下班或晚上 10 點前答給對方。頻率和死線都可以彈性調整,但我測試過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每天一問,最能夠避免偷懶,提供參考。
如果你需要一些 Challenge 的問題,這邊提供一些我過去被問/問過的題目給您:
- Bladder cancer T2-3 的病患族群,如何跟患者解釋目前 Guideline 可能先做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的根據是甚麼?五年存活率會增加多少?
- Ileo-bladder 或 ileo-conduit 產生結石的原因?
- 如果輸尿管結石小於 0.4cm 又無嚴重阻塞,要用何種方式治療?會影響的因素為何?初步使用藥物為何以及作用機轉?(重點提示:要提到近端靜水壓,和輸尿管 Peristasis 來解釋為何有些結石會卡住排不出來)
- Purple Urine Bag 如何形成及處理?
- Nocturia 的定義及處理方式?
- 簡述尿道下裂形成原因,並以胚胎發育過程說明並舉例目前矯正手術的名稱和方法。
- VU reflux grading system 以及治療方是
- 臨床上 >5cm 的 AML 該如何處理?(需分開講解 Asymptomatic 和 Symptomatic AML 的處理方式)
方法二:筆記挑戰 (Note Challenge)
製作筆記的過程,可以複習 20-100 次
我不是一個很擅長上大堂課的學生。
大堂課給予的資訊十分充足,加上老師的講解,對於 Textbook 上知識解析可謂是不留餘力。但在這樣子海量資訊沖刷下的我,往往落的左耳進右耳出的狀況。而且多數大堂課的老師並不會做重點整理,結果便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上完課後只能帶走有限的知識點,然後過一週大概就忘得差不多。
最經典的例子便是學習抗生素的過程,我是學到第五次才真正的學懂。過程可以參考【上工第一個月】紀錄收穫調整步伐,第二個 Course 我來啦! 一文的【回顧三:抓取各種可用學習資源,跳躍式學習】,我覺得是多數人在學習上會遇到的問題,供參。
而這邊的做筆記,指的並不是單純上完課的筆記或共筆,而是需要經過消化和精減,整理完成後且要提供給他人的筆記,並加上時間限制。
以提供給學院會員的「麻醉科入門學習筆記」為例,我是 2019 年 10 月的時候 Run 麻醉科,筆記完成時間是 2019 年 12 月 15 日。從開始學習,到製作出一份 15 頁 14,885 字筆記,大約耗時近兩個半月。當時我 R2,因為平常需要顧刀房,值班要看會診和參與緊急手術,回家要帶小朋友,所以當初的時間設定上我是抓三個月。如果是 Intern 時期,製作一份筆記大約 6-9 週左右,如 Intern 時期製作的「抗生素基礎入門」便是花六週的時間完成。
而第一版筆記完成後,便會進入「校對」階段,也是最辛苦的部分。專業知識類別的筆記具有「複雜,瑣碎,不能寫錯」三大特色,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不能寫錯」,甚至用字都不能有錯。以我自己為例,第一版的筆記我大概花 30 天左右,佔整體筆記製作時間的 1/3;而剩下 2/3 的時間,都是在做校對和補充內文不足。而不管是在製作筆記的過程,或是校對補充的過程,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複習過程。迭代至 26 版的過程,一個版本我至少會看四遍,加起來這份筆記總共看了26×4 = 104 次。當然細節表格和部分數據可能還是沒辦法直接背誦出來,但我想整體的大觀念的記憶,還是能講出十之八九的。
方法三:教學挑戰 (Teaching Challenge)
教學他人,學習效果是單純聽講的 18 倍
這也是其次於製作比較,我十分推薦的學習方式。
記得以前大三上大體課程的時候,我就發現一件怪異的事情:比起 Netter 和大體看半天,我教兩次還沒有很熟悉解剖構造名稱的同學,記憶效率上反而前者快上許多。
多年之後遇見學習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才解了我這多年的疑惑。
至於如何執行教學挑戰,其實很簡單,這邊提供三個方法:
(1) 對有需要的學弟妹發起知識挑戰 (Knowledge Challenge)
方法一講的是你找學長姊,請他們提出問題 Challenge 你。而這邊的方法則是立場互換,你扮演學長姊的角色,提出問題 Challenge 學弟妹。而在 Challenge 的過程,你會需要做到兩件事:設計問題、知道問題的答案。開始做的時候你會發現,設計題目其實不容易,要怎麼設計出足夠深度的題目,同時又能夠不太難的找到答案。像是要學弟妹把 EAU guideline 的 Urolithiasis 整個章節啃完,我想是不現實的。
以前面的問題二為例: Ileo-bladder 或 Ileo-conduit 產生結石的原因
參考答案:術後結構改變而使 urine stasis .mucus production .foreign body -staples or stiches 。另外代謝改變因 bicarbonate 流失造成 hypercholemia 導至 hyper Cal.uria 及hypocitrouria ,另外腸菌有的會分泌 urease 使 urea 分解成 NH4 增加尿液成鹼性易形成結石。最後腸道減短膽塩流失脂肪就和 Ca 皂化使得腸中草酸游離成高草酸尿及血症,stone former 增加。
這樣便是一個完整的Knowledge Challenge。
(2) 對有需要的學弟妹進行教學 (Teaching)
Teaching 我想大家都不陌生。PGY 的臨床能力雖然還有許多需要加強的地方,但畢竟通過國考的磨練,Knowledge 部分通常比 Clerk 還要紮實。像比較簡單的實驗數據判讀 (Lab data )或 X 光判讀,這些都是你可以嘗試 Teaching 的主題。
比較進階的諸如抗生素,心電圖,專科常見疾病,這些也是你可以嘗試的標的。而教學上我覺得可以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遇到一些你不會的內容不用強撐,可以笑笑地說:「這個我沒有很熟,學弟你回去唸唸書,我回去也查查資料,明天有時間在跟你一起討論。」
把握每次可以教學的時機,除了鍛鍊自己對醫學知識的正確性和掌握度,同時也可以拉近與學弟妹的關係,增加自己人際關係的強度。
(3) 發起讀書會 (Study club)
發起讀書會我覺得是相對比較有挑戰的做法,一般而言發起對學弟妹的讀書會,效果會比同儕間的讀書會還要來的好。但有幾個常見缺點:需要找願意配合的對象、相對前兩個方法更耗時、需要做比較大量的資料整理、讀書會的產出參差不齊。
但效果無疑是顯著的。如果再加上讀書會後共筆的製作,會更加紮實。
更多的細節資訊,可以參考【年度會員講座 – 臨床高效學習法】
方法四:數字挑戰 (Number Challenge)
數據化紀錄,最能夠反應真實狀況
有點類似前面提過的 Sticker 和 Checklist 法。
差別在於比起單純紀錄,這邊會再加上具體目標,例如縫合、Tie 線、CVC、Endo,或參與特定手術/處置數量。如果你需要一些 KPI,提供以下作為參考:
PGY 兩年期間完成 KPI:
- 完成 30 次傷口縫合(急診和手術房都算)
- 完成 10 次手術台上 Tie 線
- 完成 5 次 CVC 施打
- 完成 15 次插管(急診/麻醉科 Course)
- 完成 15 次 eFAST 操作(急診 Course)
方法五:時間挑戰(Time Challenge)
時間,往往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指標
在手術室,我們常以一位醫師在安全的前提下,多短的時間內能完成一台手術,來衡量一個外科醫師的能力。在大多數的職場也是如此,能夠又快又精準完成工作任務的人,通常是職場的香餑餑。而同理,這樣的量尺指標,也適用在 PGY 的工作任務上。
舉個例子:
- 你的 Admission note 平均多久能打完?
- 一台 eFAST 你要掃多久才能完成?
進階一點:
- CVC 平均多久之內打完(含縫合)
- Paracentesis 平均多久完成(放 1,000cc)
但請注意,請以能準確進行且病人安全作為前提。不要為了搶快而忽略了病人安全的本質。
重啟二:人際關係
關係演的好,生活沒煩惱;關係演不好,處處都煩惱
相較同為師字輩的老師,律師和會計師,醫師是最晚出社會的。沒有唸研究所的老師律師會計師,22 歲就開始跟社會接軌。而醫師直到 24 歲,成為 PGY 1 才正式成為社會工作者的一員。
多當兩年的學生,加上大學六年幾乎都在念書和準備國家考試,有許多醫學生甚至都沒有打工過,社會經驗可以說是零。基於這樣的背景,開始 PGY 的時候,也會很自然地用學生的態度帶入工作中。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應該要是認真負責,恪職守己。也嘗試自己可以跟每個人都維持好的關係,期待每天上班都是快樂的。
但實際上,抱持著來賺錢的打工心態的人,比你想像的多。
經歷過的都懂。如果你還沒開始 PGY,我會和你說:「其實工作就那幾件事:被交代的事情辦好,該交班的內容講好;該微笑的時候微笑,該閉嘴的時候閉嘴;拿人錢財就要替人消災,寄人籬下就要低頭辦事。」雖然會讓人對醫院工作的幻想破滅,但現實就是如此,上班就是開始演。
演的好提早下班升官發財,演不好處處制肘被人針對。
「你只能選擇超越自己,或是等著別人來超渡自己。」
記得學長曾說過:「死掉的天才不值錢,活下來的天才才是天才。」
醫學系天才遍地,但真的能順利走到主治醫師又找到合適的空缺,少之又少。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可能就從醫中貶到體系附屬的區域醫院;少參加一次重要聚會,可能就被貼上對本科不上心的標籤。醫學有 Guideline 可循,但人際關係只會無限上綱。
醫院又是奴性特別重的地方,學長姊學弟妹制在各科其實都很嚴重。如果你發現自己沒辦法接受,記得仔細思考一下自己未來適不適合待在醫院。但請記得,三個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診所也是有人際關係愛恨情仇的。
勉勵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做個八面玲瓏不得罪人的好醫師。以下分享五個簡單又低耗能幫助維繫人際關係五個小方法,提供給夥伴們參考~
【延伸閱讀】
方法一:設定打招呼模板
每天的第一次碰面,從問候開始
記得曾在 Table 上聽老師抱怨,之前 Run 到本科的 PGY,走在路上沒有跟他打招呼。
看似是件小事,但其實老師心中都會默默記上一筆。雖然我們常說第一印象決定 70% 以上未來這個人和你相處的方式。但其實這些禮貌性的細節,在很多時候都是非常加分的。且醫院又是一個講究尊師重道的場域,多數的老師先輩是十分吃這一套的。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會把打招呼看做是開啟一天 Social 生活的潤滑劑。如果今天你看到 A 同事沒打招呼,但接下來的工作又要跟 A 合作或是對接,難免會尷尬。既然會尷尬,不如就在問題發生前解決它。另外,你是否會每個人都打招呼,打招呼的過程是否熱情,從旁經過的人其實也會默默記在心裡,而這些細節也會影響到身邊人對你的觀感。所以如果你不是一個喜歡打招呼,或不擅長打招呼,可以開始練習準備唷!
以下分成四種段位模板,可以依照你的需求來作選擇:
青銅段位:基礎模板使用
如果你的打招呼詞彙還停留在「欸嗨」「你好」「早安」,不妨試著調整成一些更能夠引發後續對話的打招呼模板。模板不用太複雜,一句話就好,重點是對方和你道早安,或轉角對方突然出現,你可以膝反射直接回應。以下提供五個模板供參考,可以依照自己習慣和遇到的狀況進行調整:
- 飲食類:吃飽沒?還沒吃午餐嗎?
- 天氣類:今天雨下好大!你是怎麼來的呀?
- 開會類:剛開會講好久,你還清醒嗎?
- 工作類:等一下還要開刀,不知道能不能準時下班(哭)
- 閒聊類:好久沒看到你欸,是不是變瘦了!
品叡醫師的心裡話:如果你真的在醫院久久看到一次我,你會發現我對你的問候方式都是最後一句 wwww
白銀段位:嘗試加上閒聊
打招呼絕對不是只有「欸嗨」這樣,最好的狀況是能閒聊至少 4-10 秒左右。
「昨天交接班的時候病人炸了,後來還好嗎?」
「欸你昨天說的那個網站我覺得還不錯,還有其他推薦的嗎?」
「欸靠你昨天 PM 超爽的,Station 昨天剩我一個人,光打病歷就打到晚上六點才回家。」
打招呼的重點在於讓對方感受到「我有在關心你」,所以可以多留意身邊人發生的事情,或是社群媒體上面的 PO 文,在打招呼創造連結上都可以起到不錯的作用。而至於要閒聊 4 秒還是閒聊 10 秒,就看對方在你心中的優先級,畢竟跟他聊天就會排擠到跟其他人互動的時間,依狀況大家自行抉擇。
黃金段位:加入日常話題
醫院工作,起手式大多都是病人的狀況或醫院的八卦。但如果可以,盡量接到彼此的生活,像是我昨天吃了哪家好吃的餐廳,去看了哪個電影,覺得如何。
為甚麼會建議聊生活?因為生活其實屬於私領域的空間,如果能成功打入私領域,也會增加對方對你的好感度,對方主動分享的機率也會提高,這樣你就不用一直想話題跟對方聊天。
而日常閒聊,建議在有正式空檔的時候在做。初學者不建議在工作中插入閒聊,可能會打亂他人的工作節奏,也顯得不專業。正式閒聊包括等查房,午餐,上課等等時間,提供給大家參考。
鑽石段位:加入打鬧元素
「笑」是所有情緒中,最能讓人放鬆,卸下心防的情緒。適度的虧人家一下,或是嘲笑對方,都有助於感情交流。這個比較困難,但如果可以,學起來一定有幫助。簡單來說就是「幽默感」。
「欸打病歷怎麼打那麼久,很弱欸 XD」
「Pun A 不是戳一下就中了,你怎麼戳那麼多下,很雷欸 XD」
而打鬧分言語打鬧和肢體打鬧,而後者(肢體)的交流深度大於前者(言語)。因為肢體接觸代表很大程度身體界線的信任和允許。同性間要做肢體打鬧大多沒有問題(拍肩/推背/趴在對方肩膀上等),異性間做言語交流為主,稍微避嫌比較好。
但打鬧僅限平輩和晚輩,和長輩打鬧看狀況,弄不好會被說不尊敬長上。
方法二:規劃打招呼路線
關係需要維持,最好的維持就是見面Say Hi
試著回想你是如何身邊的朋友成為朋友的。
可能是有相同的愛好,可能是參加了同樣的社團,又會者是幾個常聚餐常吃消夜的同學。日子久了,就成為朋友了。多數人的朋友形成過程確實如此,但其實這樣的過程是可以被切割分析的。依照時間點的不同,需要的互動方式其實也不同。
舉例來說:以剛認識的彼此而言,我會把他們歸類為「破冰期」。
而處於破冰期的人們,需要的是接觸的時間總量 > 質量。可能不太好懂,我換個方式來問:「你會跟剛開始認識的朋友討論到自己的感情,或是家庭等比較私密的事嗎?」我想應該不會,畢竟交淺言深是人際大忌,這樣做也是挺危險,代表你不是太天真就是笨,可能哪天被人家賣了都不知道。
所以其實在互動初期,信任感還沒建立的時候,「短時間內的大量接觸」,反而會讓彼此快速度過破冰期,進入到第二階段「熟稔期」,累積信任,同時可以嘗試一些比較深度的話題,例如價值觀的探討,或是分享彼此比較私密的生活狀態。可以試著回想那些身邊的朋友,是不是經常一起吃消夜,或是一起參加社團活動,進一步加深情感,而變成更好的朋友呢?
而因為這邊主要是想和大家溝通「打招呼路線」,所以關於人際關係的探討,我想先在這邊暫時打住。更詳細深入的分析,可以參考【玩轉醫院社交對話-錨定對話術】,文章中有更多的解說。
回到正題,上述「短時間內的大量接觸」,便是「打招呼路線」的核心概念。
透過系統性的規劃每天要互動的人次和路線,可以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的時間。而要做到系統性規劃的方式,就需要用到等一下會提到的【方法三:整理人際權重表】,裡面會有每個人的詳細資料,包含最重要的攻略優先序以及出沒地點,便於規劃要優先和哪些人打招呼,以及路線上順不順路。以下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如果今天在手術房的時間比較多
在手術交接的空隙,我會去幾個附近的兩至三個手術房,和手術醫師和麻醉科醫師/護理師打招呼和簡單寒暄。人數大約五到十位。如果空隙比較常,我會繞到手術辦公室,找認識的行政班護理師聊天。如果還有時間,我還會繞道手術室前台,跟今天前台當班的護理師聊天。
一天的 KPI 大約是 10-20 人。
例子二:如果今天在病房的時間比較多
早上查房前,我會先到護理站看病人,有問題直接問負責的主護,也可以藉機跟病房的護理師多些互動。開完晨會查完房,我會和 NP 核對彼此要負責的任務,核對完畢後便分頭進行彼此的任務。任務完成後,我會到 NP 辦公室進行回報,同時也簡單和其他在辦公室的 NP 簡單喇賽一下。接下來我會回一趟住院醫師辦公室,看看有沒有同事或學弟妹,有的話就聊一下,然後接著就進手術室。手術結束後有多餘的時間,我會帶著論文去教學研究部找負責專員討論 IRB 或研究法,或是和教學研究部的專員聊聊最近有沒有甚麼推薦課程或活動。如果還有時間,我會再繞去院長室外的秘書處,找外科部秘書聊聊天;或是去藥劑部找之前實證競賽的藥師朋友交換心得。
一天的 KPI 大約也是 10-20 人。
雖然上述例子是以一個外科系住院醫師的角度去做規劃,PGY 可能一時沒辦法認識那麼多人,或是工作效率還沒提上來,沒有那麼多時間進行這樣規模的路線規劃。但我還是要說,路是人走出來的,方法是人想出來的。這是我在剛換到新醫院的第三個月,就完成的規劃。提供數據面的參數給您參考。
至於 i 人夥伴們會想問的,如何準備那麼多話題?
我自己每天會做三件事:
- 每天上班前滑 10-15 分鐘 FB,閱讀至少 100 則訊息,確保沒有 Loss 掉身邊人動態
- 確認今天要攻略的 10 個標的物,其他則是 Better to have,但也要整理到表單上
- 預先思考我會在怎麼樣的時間場合下見到目標對象,並規劃要聊的三個話題
「聊天互動,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可以參考【玩轉醫院社交對話-錨定對話術】中的八大話題法。概念很簡單,就是預設話題,然後思考一個話題要怎麼完成三分鐘的聊天方式,如果不知道怎麼聊或不熟悉,可以去咖啡廳聽聽看其他人怎麼聊,或是看綜藝節目中的明星是怎麼和主持人互動。
我自己剛升大學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聊天,具體做法是坐在麥當勞和咖啡廳,把隔壁桌聊天的內容抄下來,然後背起來。日子久了我就有所謂的字彙庫 (Vocabulary),再依照所需要的場合話題做分類和調整,每次和人互動完再做優化,後來就內化成自己的一套聊天方式。站在我的角度看聊天,就像在打鋼彈一樣,對方回應的每句話,旁邊就會自動跳出 3-5 句的回應句,滿有趣的 XD
方法三:整理人際權重表
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
醫療職場是一個人際遠重於專業的地方。會做人比起會做是重要太多。所以常聽到能力不好的人活得很好,而能力好的人卻被百般排擠刁難,原因便是出在此處。而人際關係說穿了便是喜歡就聚在一起,不喜歡就排擠對方,像極了國高中小團體的行徑,但又確確實實的發生在你我身邊中。而人際關係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工作品質,諸如值班時,大夜護理師每五分鐘 Call 你起來上廁所,你也沒有任何理由拒接。
而如在忙碌工作之餘,有效率的搞定人際關係?
我會建議整理所謂的「人際關係權重表」。表格中包含三個重點:
重點一:對象的職位/優先序 & 出沒地
重點二:對象的特色,喜好話題,禁忌
重點三:對象的生日
先記得一個觀念:「不同單位有不同單位的重點攻略對象,而這些對象沒有一個是主治醫師。」
行政端:優先攻略秘書
手術室:優先攻略刀助
病房端:優先攻略 NP
你可能會很疑惑,攻略重點不應該是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嗎?
其實不然,因為和主治醫師相處最長時間的不是你,而是上述的這些人。最常跟主治醫師喝酒餐敘的是行政端的秘書,最常跟主治醫師開刀的是刀助,最常跟主治醫師查房和討論病人病況的是 NP。即便住院醫師會參雜在這些不同的腳色中,但住院醫師會 Rotate 會完訓,所以算不上跟主治醫師最長的人。
優先攻略這些人,如同打蛇打七寸。
因為這群人才是跟主治醫師相處時間最長的人。留下好印象,自然有更多的機會,讓這群人在主治醫師面前幫你美言。加上現在申請住院醫師,甚至你在 Run 科的這段時間,主治醫師都會詢問身邊的人是怎麼看待你的。
「你是個怎麼樣的人?」除了靠自己表現,也需要靠他人的論點支持。
而這群人關係如果打得好,在這個問題上會成為你最堅實的後盾。加上平常上班時,你也會經常需要接觸這群人。打好關係,讓大家與你的互動是舒服的,是開心的,甚至會主動來跟你招呼幾句。如果做到這樣,就代表你成功了!
方法四:記憶各種潛在規則
一時踩雷一時爽,一直踩雷超不爽
醫院是個人際關係複雜的職場,先瞭解幾個核心概念,我想會幫助你更快進入狀況:
核心概念一:有人就會有政治,三人以上就有派系
核心概念二:護理人員,是需要花心思經營的對象
核心觀念三:粉飾太平,比起解決問題更來的輕鬆
核心概念四:相比好好說,不如用罵得更加有效率
核心概念五:尊嚴面子不值錢,肯低頭會好過許多
以下就護理站,護理師,手術室這三個比較多人詢問的問題做解析:
【解析一:護理站潛規則】
路障就是礙事礙眼的代名詞。
只要職級未達 PGY(即醫學生/JC/SC),就是路障。抱歉這邊講比較直接,因為在護理師眼中,路障是不配使用電腦的。我想這樣應該就可以解答許多同學的疑惑,為甚麼用個電腦在護理站會被趕來趕去,甚至被當場白眼,還有背後被護理師傳很白目。
備註:其實每次看到這樣的狀況都很難過,因為有些兇 Clerk,甚至是五專剛畢業,才 18 歲的菜鳥護理師。因為學姊都這樣兇醫師,有樣學樣,仗著自己有兩個月的工作經驗,也開始兇醫師。很多時候你根本沒做錯任何事,可能只是擋到護理師的行進路線,就會被兇。而這種狀況沒有任何改善的方式,只有等待你變成 PGY 之後才會得到待遇上的改善和基本的尊重。
對於 Clerk 來說,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在 Station 用電腦。
個人建議:如果能去其他地方用,就去其他地方用。或是跟要暫離的 PGY/R 學長姐借用電腦。因為用空著的電腦,有很高的機率會用到護理師在用的電腦,然後你就有機會被罵。
護理師有時候紀錄打到一半去忙,回來看到你坐在她的電腦上,即便你沒有動她的任何東西,護理師還是會覺得你很機車,加上你位階低又還是學生,罵你發洩情緒事理所應當。
如果你真的很討厭這種動不動被罵的狀況,想要解決的話,就建議帶錄音筆在身上。這種無理的狀況沒有證據,很難檢舉,只有錄音才能解決。相信我,提報過一次,保證沒人敢再兇你,但相對來說你可能會黑掉,這部分就自行評估一下。
另外,除非你有考慮刷存在,不然會建議查房以外的時間建議不要在 Station 亂晃。因為一不小心可能會被傳成「那個 Clerk 沒事就在 Station 亂晃,很擋路欸!」
【解析二:護理師潛規則】
護理師最在意兩件事:交班被電和晚下班。如果你還沒有很熟悉護理師的工作型態,我會建議除了工作上的任務,或是有目的性的 Social,沒事少接觸碰護理師,避免被貼上奇怪的標籤。這邊提三個較多人會中招的議題:
1.找護理師問問題:
有些問題對於剛進入醫院的 Clerk/PGY 很陌生,但卻是醫院再熟悉不過的 Routine。如果不小心問到這種問題,很容易會得到以下回覆:「阿你是不會去問你學長嗎?」「學校都沒教嗎?」
沒錯,因為學校沒教,臨床也沒有 Orientation,才會導致每一梯學生,都會問大家眼中所謂的「笨問題」。所以在問問題之前,會建議先看過一些過去的 Orientation 資料,或跟前一梯的同學教接班。真的不會建議先問過學長姐。如果學長姐真的都沒空,才考慮問護理師。(也可以參考之前分享過的《防電一百 Q&A》,便是希望解決這種狀況所撰寫的)
而一些護理的技巧,像是如何管路排氣,或是 IV 要怎麼 Run,這些只能問護理師的問題,建議找資深一點的學姐問,學姊通常人會比較友善。另外,如果真的要找護理師問問題,建議找早上 10-11 點的時間詢問。早上 8-10 點在發藥合作治療,11-12 點要量飯前血糖和發藥。而 10-11 點相對是比較空閒的時間,這個時候問問題比較不會被罵。而下午 2-3 點理論上也可以問,不過因為 4 點要交接班,有時候護理師會需要打紀錄和預備交班,所以下午的時段會比較忙碌。(特別提醒:千萬不要在交接班的時候去打擾護理師,不然對方會記得你一輩子)
2.對護理師的稱呼:該叫名字,還是叫學姊?
我的建議是,一律叫學姊最穩。
雖然女生被叫姊會有一定程度的糾結,臨床上有些護理師年紀其實比 Clerk 小,被叫姊心理上會更糾結。但這些都還好,頂多道個歉說不好意思,然後改叫姓名或是學妹就可以過關。比較擔心的是資深護理前輩,如果把對方叫年輕了,反而有些人會覺得不開心,覺得你是不是瞧不起我。叫名字,對方會覺得你是跟我很熟嗎,憑甚麼叫我名字?總之毛一大堆,所以叫學姊最穩。
3.需要在旁協助:通常是異性問診/換藥會需要
現在性別議題導致的醫糾很多,所以在臨床如果有男醫師要接觸女病人,通常都會麻煩護理師協助。而護理師也知道醫學生/Clerk 就是菜雞,多少會不耐煩。所以我會建議先去請示負責該病人的學長姊,如果方便的話,請 PGY/R 學長姊協助和主護說一下,請她們協助在旁跟著。如果你跟 PGY/R 學長姊不錯,也可以請他們幫忙,這樣就不用特別找護理師。
而如果真的只有護理師有空跟,我會建議要去 Approach 病人前,先簡單和護理師道個歉,說自己很菜,如果等一下有表現不好或是需要調整的地方,也請對方給一些建議。
通常那麼低姿態,大多數的人就不會為難你。護理師也有自己的顏面要顧,所以也不會在病人前面瘋狂機車你。(但請記得自己先預習過要問甚麼/怎麼換藥,如果現場看起來就很搞不清楚狀況,被罵也是遲早的事。)
【解析三:手術室的潛規則】
手術室相對沒有那麼多潛規則,選擇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個性也相對較好相處。但還是有一些必須要知道的潛規則在。另外,手術室的困難點不見得是在護理師上,主治醫師/住院醫師有時候也是麻煩的議題所在。這邊一樣列舉三個較常出現的問題:
1.無菌區和無菌概念
PGY 刷手未滿兩次就是有菌,主任職雙手自帶無菌。
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手術房超過八成的問題,都是無菌區和無菌概念導致。
首先,有綠色單巾的地方,我會建議一律距離 1 公尺以上,避免瓜田李下。當然你都距離 1 公尺了還是被挑毛病,就節哀吧。如果你想找適合看手術的位置,有幾個比較安全的站位建議:
建議一:頭側
頭側指的是麻醉科所在區域。基本上這個地方離手術無菌區有一段距離,也不會擋到刷手護理師遞器械,視野又很好,是最佳的看手術位置。可以拿個腳墊站著,會看得比較清楚。然後記得和麻醉護理師/醫師道個歉,因為可能會妨礙到他們執行業務。
建議二:背側
背側即住院醫師/助手後面,也是比較多人會選擇的位置。但因為站在後面有可能會碰到住院醫師/助手的無菌手術衣,導致背面染污,所以這個位置也是常常被罵被詬病的位置。
建議三:尾側
尾側即腳側,這個位置也不會擋到刷手遞器械,但因為距離比較遠,比較適合做下半身手術時的站位考慮,才能看得比較清楚。
2.主治醫師的上刀習慣
每個主治醫師的習慣都不!一!樣!
所以請記得不要問一些會被罵的笨問題,以下舉例:
「老師,你怎麼跟 A 醫師的開法不一樣?」
「老師,這個是不是做健保就做的下來啊?」
「老師,Guideline 上面說是從這邊開,老師做得好像不太一樣?」
切記,外科醫師最討厭別人質疑他的手術能力。所以請務必避免任何質疑性問題和字眼出現。另外,外科醫師多數喜歡聊天,所以可以準備一些話題進手術房,避免空氣突然安靜的尷尬出現。
3.住院醫師的毛也可能很多
有的時候不是問題不在主治醫師身上,反而在住院醫師身上。
「學弟,你確定你站那邊看的到嗎?」
「學弟,你擋到我的視線了。」
「學弟,搞清楚你的身分,現在是我在開刀,懂?」
這些都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而且我想未來也會一再發生,提供給大家參考。
另外,不要期待外科 Course 會教會你甚麼東西,基本上過半數的人,在外科 Course 都是沒學到東西的。因為技術活的東西很難教,手術房教你認 Anatomy,看過就忘很難累積。加上病房照護不是重點,所以不要報太大的期望,外科 Course 真的學不太到東西。
方法五:實用人際互動技巧
這個世界只有 10% 人存在無限人際能,換言之,90% 的你我,人際能都是有限的。話講多了會 Burn out,會完全不想見到人,都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每次社交聚會都很煩惱該怎麼聊才不會尷尬,太累時連家人老婆的訊息都懶得回,這些每天發生在人際能有限的狀況都很正常。
簡單分享個人覺得滿實用的六招,希望大家每天都不用因為人際 Burn out,也可以找到自己最省能的相處模式
壹之型 - 物理躲閃法
見面就需要與人互動,就算在走廊上擦身而過,也至少需要進行 4-6 秒左右的 Social(走廊長度 12 公尺,步行速度 1.1-1.5m/s)。單純的問候像是你好,早安,只會花費兩秒左右,剩下兩秒如果空白,氣氛就會瞬間尷尬,感覺兩個人好像沒有話聊。
我自己的做法是在筆記本上記錄上班經常遇到的 50 人,並且記錄至少一項可聊天話題,每週更新一次,每天上班前會花 5 分鐘高速滑過 FB 貼文,看看有甚麼比較即時性的動態需要更新。但這樣做部輕鬆,所以我推薦「物理躲閃」。因為既然見面會累,那就直接讓見面這件事不要發生,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方法一:爬逃生梯法 ── 上班時走逃生梯/貨物電梯,降低見面機率
方法二:廁所尿遁法 ── 會議餐敘時躲不掉,善用上廁所休息衝能
貳之型 - 主動避免法
內向是 21 世紀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網路時代帶動更快速的人際互動,對於內向者的壓力十分巨大,在很多需要互動的職場,內向不敢表達會直接影響你未來工作表現,乃至升遷的機會,甚至在工作職場被排擠。而在醫院這個職場也是一樣的。
所以內向者真的只能做偏向二線或幕後的工作嗎,倒也未必。其實只要透過一些簡單的方式輔助,即便內向也可以讓人留下喜歡與人互動的好印象。其中最簡單的兩個方式便「主動問候」和「主動幫忙」。
當然要跨出主動這個動作有點難度,但試想一下,比起你事後要挽救大家對你冷淡的第一印象,你反而要在後面更積極主動的 Social,開話題找話聊,不是更累?倒不如在源頭就處理掉問題。
方法一:主動問候法 ── 主動打招呼既省力,也讓人覺得貼心
方法二:主動幫忙法 ── 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忙(接病人/打病歷/換藥…等)
參之型 - 及時撤退法
我一天的平均人際能 (FCD) 是 560 分鐘,超過 560 分鐘的 Social 時間就會 Burn out,從原本會聊天變成完全靜默。如果你也是跟我類似的類型,很建議自己量測一下自己人際能的時間長短,這樣也可以避免下班後的會議/餐敘讓你感到過度的人際疲勞。
而及時撤退講的是,如果你覺得快撐不下去(沒話題/快 Burn out)就趕快離開,不要硬聊。硬聊沒話題情緒不到未只會尷尬,影響到你原本塑造的好形象。
方法一:我要幹嘛法 ── 報告老師,我要去手術房/去看病人/去打病歷
方法二:我有電話法 ── 真的走不開,打電話給自己,合理撤退
肆之型 - 以問代答法
在之前「問問題的六個技巧」中有提到明知故問法。而這個方法並不是在解決不知道的問題,而在解決「老師希望你問問題」這件事。而問問題和回答問題都需要「消耗時間」,也是在醫院互動中最好用來「填充時間」的工具。
舉例來說:我知道 STEMI 病人的流程是給 Aspirin 和 Plavix/Brillinta、上 Heparin line,送 cath room。在設計問題上我可能會問:「想請教老師 STEMI 病人在送 cath room 前,除了吃 Aspirin chewing tab 325mg 和 Plavix 300mg,還有甚麼事情是需要做的呢?(答案預設 Heparin line,等老師說完 Heparin line 後,可以追問要怎麼施打,Dosage 怎麼調整。)
光是問完 + 解答完第一個問題,可能就已經消耗 2-3 分鐘左右的時間,如果再追問,再消耗 1-2 分鐘的時間,查房空檔頂多 4-6 分鐘,這樣便能很有效率的原本會很尷尬的時間
方法一:以問代答法 ── 反問對方,讓對方回答,你休息
方法二:明知故問法 ── 問你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讓人好答你也好接話
伍之型 - 拉人喊燙法
實體的好處就是「一個人在講話,其他人都會閉嘴。」所以多一張嘴,就可以有效降低自己要講話的時間。兩個人講話你要分攤 50% 的時間;三個人講話你只要分攤 33% 的時間,直接減少接近 20% 的講話時間量。
而拉人的目標,可能是同 Team 的同事或學弟妹,Cue 他們幫忙問問題,或者是解釋剛剛觀察到的現象,都是很好的「填充時間」戰術。
方法一:致第三者法 ── 問第三者意見,讓他講話攤時間
方法二:拖人下水法 ── 拉剛好經過的人類,強制加入戰局
陸之型 - 廢話填塞法
相信大家都有遇過硬聊或是尬聊的狀況,明明沒有話題卻要一直聊下去。上班時其實挺常遇到這樣的狀況,送檢查等電梯,查房走路間隙等等,這些時間弄不好就變成你看我我看你,很尷尬的狀態。
而人也不是隨時隨地都有問題或話題,所以如果你預知可能有這樣的狀況,可以開始講一些廢話來填塞時間,就像報有些 Journal 或 Case 的時候,明明重點一分鐘就講完,但卻被要求要講 20 分鐘一樣。同理可證,你既然在台上講得完 20 分鐘,那麼如何把話延長一定也難不倒你。
方法一:天氣真好法 ── 今天天氣真好/你是不是瘦了開場
方法二:廢話延長法 ── 一句廢話講成五句廢話,拖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