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第一週對於新手 PGY 醫師來說,往往是最忙碌和挑戰的時期。雖然感覺事情做不完,但這正是累積專業的時刻。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們需要學會找到自己的節奏,開始規劃未來的學習計劃,並設立清晰的目標。同時,定期回顧自己的進展並調整策略,以便在臨床工作中持續成長。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在第一週內有效累積成就感,規劃未來,並制定和回顧目標,幫助你在 PGY 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週的時間往往漫長且快速。每天感覺事情做不完,不斷做錯事,好沒成就感,一天好漫長。但每天面對多如山的任務,像個陀螺轉個不停,每天下班睡覺上班尿尿,不知不覺一個禮拜的時間就過了。頭一個禮拜有這兩種感覺並存,是很正常的。當然有些同學的 Course 比較輕鬆,像是社區或是自選科。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只有 24 小時,一年 365 天。這些時間或忙或累,不管你是選擇怎麼樣的姿勢度過,一週的時間便是過了。
然而忙歸忙,累歸累,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行有餘力,可以開始規劃一些學習計畫,避免接下來的三個月仍處於瞎忙的狀態,咻一下就過完了。就像 覆盤與重啟-新年度臨床與職涯準備 講座中提到的:「如果時間沒有賦予意義,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溜走。」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步調中,可以多把握的五件事,讓自己每天都有收穫不瞎忙。
蒐集病人的 Sticker
成功的路上沒有好像或許,記錄下自己耕耘過的點滴最踏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集郵的習慣,我有一個朋友很瘋集郵,到每個國家的每個地區,一定會去售賣郵票的地方,購買當地的特色郵票。他的集郵冊五顏六色,而且跟別人不一樣的是,他是依照去的年份做分類。看著他不同年份的集郵,他總可以透過郵票說起當時當地所發生的回憶和故事,令人心馳神往。
而對應到臨床,病人的 Sticker 便是你最好的記錄夥伴。
我是一個很重視視覺化記錄的人。比起事後回想:「阿,Pigtail 我應該有放過超過 5 個吧?」我更傾向實時紀錄。On 過幾個 CVC,掃過幾床 eFAST,放過幾條 Pigtail 和 Chest tube。記錄拿出來,一翻兩瞪眼。
只是記錄需要花時間和有耐心,所以盡量精簡化到適合你自己的版本,這種記錄型的內容求有即可。也有學弟只貼標籤做記錄,我覺得也沒有問題。每天不要花太多時間,但維持記錄的習慣,幾週後再回頭來看,感覺好像沒什麼建樹的工作生活,但其實你已經默默完成很多事。
佛尼爾氏壞疽(Fournier Gangrene) | ||||
病人貼紙 | 住院時間 | 病人診斷 | 治療方式 | 住院天數 |
2018/02/03 | 43M 1. Fournier Gangrene 2.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共手術四次 (有 Combined PS 植皮) (ACT: Scrotum 有 free air) | 15 | |
2018/02/16 | 66M 1.Fournier Gangrene 2.HBV | 共手術三次 (有 Combined CRS 拉造口) | 21 | |
2018/02/17 | 48F 1. Fournier Gangrene | 共手術兩次 (Abx 打到 Zyvox + Mepem + Eraxis) | 10 |
勾選自己照顧過的疾病名稱
不會有人告訴你進步多少,這是你自己的功課。
學長我這樣的程度在PGY中,算平均水平嗎?
學長我Critical病人常常處理不來,是不是代表我真的很爛?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有人告訴你進步多少。這是你自己的功課。你一樣可以選擇問人,但慢慢的你會發現,問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答案,而到底要聽誰的信誰的?我也不曉得,你大概也不知道。
與其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倒不如好好的在完成手上工作之餘,盤點自己是否具備處理特定疾病的能力
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像是知不知道放置三管的時間?甚麼時候要放置CVC?甚麼時候要做CT和下ICU?
解答可以參考下圖,同時提供一些要學會的操作Checklist供參。
觀察自己是否喜歡這一科,為住院醫師申請做準備
時刻提醒自己 PGY 的最終目標:申請住院醫師。
認為 PGY 應該注重學習的你,可能會覺得這樣說很現實。
但這就是現實。
在 PGY 人力化的時代,很多時候值班入 Team,開 Order 打病歷顧病人,需要的是個有醫師執照的人就可以,而不一定需要你。除了工作業務,還有各種因應評鑑所誕生出來的 Paper Work,以及各種開不完的 Jounral Reading, Special Case DIscussion, MM Conference。 而為了保護特定科住院醫師不夭折,這份任務便落到 PGY 頭上。
而「瞎忙」是這個臨床世代的代名詞。
海量的工作會使人麻木,也會使人進入上班 → 下班 → 睡覺 → 上班的循環中。若沒有豎立標的,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有進度,時間就會在不知不覺過了。
檢附之前 如何戰略性部署 PGY 兩年生活 講座中分享的 Run 科六重點:
重點一:將 22 個專科先排除至 10-12 個專科以下,3-5 為優
重點二:觀察/體驗科別的工作方式/病人型態自己是否喜歡
重點三:嘗試了解該科別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診所的差別
重點四:嘗試了解該科有甚麼自費項目(處置/手術/檢查等)
重點五:觀察學長姐的工作型態和生活作息
重點六:學習該科專業知識
重點三和重點四可能會受限於 PGY 位階不足,不見得問的到。但至少把握重點二和重點五:對於病人型態,病人性別,未來預後,以及自己期待處置上的積極度等等。畢竟是要做 50 年的職業,有些細微的感受、挑剔、甚至小小的不喜歡,是需要被重視的。
以我過去 r/o 的兩個科別為例
神經內科
印象中,我滿早就排除神經內科了,應該在 Run Clerk 之前。排除的理由很簡單,是導生聚老師分享過的一句話:「這群病人的未來表現不是持平,就是惡化。」
神經內科的病人,中風和腦部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佔據多數。而這類疾病的病人,即便經過妥善治療,規則服藥,後續也有持續復健和維持正常的人際社交,多數的結果不是持平,就是惡化。其中像中風的病人,很多時候在中風發作的瞬間,就已經決定病人的預後。及時 EVT 或 rTPA 的介入固然有幫助,但很多時候病人是沒辦法回到中風發作前的樣子。
作為一個比較偏積極個性的人,覺得治療應該要奔著 Cure 的目標前進,而這件事在神經內科的病人族群中,大部分的時候是很難被實現的。所以我就 r/o 神經內科了。
精神科
我覺得醫學系的養成過程,在學期間很多時候都是扮演教學者的腳色,而大多數的時間自己的教學也是有效的,可以幫助同學解決功課難題,或是提升成績。我記得高中的時候,曾經幫助同學從成績中段班進入到前五名,一直到大學,這都是讓我引以為豪的經歷。而本著相信自己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幫助改善身邊人的信念,這樣的期待也自然而然被放到選科上。
而當時的我認為,最容易透過輔導改善學員或病人的科別,便是精神科。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精神科門診見習的第一個病人,就直接刷新我的三觀。那也是我獨自接的第一個病人,她進來坐定後就跟我說:「醫生你可以告訴我,負債三千萬的狀況下,要怎麼感到快樂?」我只記得原本要安慰,要支持病人的話,瞬間如鯁在喉。我只記得後來病人很快就被 Pass 給老師,但那句「要怎麼感到快樂?」至今仍深深迴盪在心頭。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面對病人,身為醫師的我如此無力的狀況。雖然當時的時空背景我還是醫學生,但換作是如今在臨床工作九年的我,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回應那位病人。所以我後來就 r/o 精神科了。
回到原本的主題,面對 22 個部定專科,選擇 r/i 和 r/o 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你在 Clerk 階段就已經決定志向,很棒,鼓勵你持續朝你想要走的科別精進。如果到了 PGY 1 階段還沒有確定方向,想要提醒你的是,其實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你想要走的科別比較熱門,或是有 Paper 需求,依照近兩年的投稿經歷,投稿到被接受大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寫論文最慢最慢開始的時間是在 PGY 1 的十月。一個月的時間寫完,一年的時間投稿,運氣好可以趕在隔年 PGY 2 十一月份,住院醫師面試前被接受且 Published。
設定接下來三週的目標
想學的東西主動問,想做的東西主動求。
雖然各家醫院推出海量的課程因應教學評鑑需求,但實際走訪每個課程,會發現差強人意。像是標榜特色化教學的台語課,教法是讓學員看一段 60 分鐘左右的台語劇,接著指導學員唱兩首台語歌,然後在教學報告會議上分享學員經過台語課的教學,已初步具備與病人使用台語對談的基本能力。
又或者是倡導 AI 教學,實際上是老師演示過該如何使用 AI 機械後,接下來一個半小時均讓學員操作 AI,然後,然後就下課了??
當然部分教學型醫院(如台大,榮總)的教學課程是真的很棒,且臨床教師也很有指導熱忱。但離開了這些教學 Center 後,你會發現現實的狀況是,很多時候「成長只能靠自己」。
有位學弟曾問我:「學長,區域/地區醫院訓練的 PGY,能力就一定比較差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有太多從區域/地區醫院訓練出來的 PGY 學弟妹其實是很強的,因為他們變相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實作。因為其他人不做的個案,自然就落到他們手上。除了願意教學的師資和特殊個案比較少(對,這兩點是區域/地區醫院訓練上的硬傷),其他的都可以靠實作補足。
而醫療職場出來工作的,都是 18 歲成年人,沒有人需要為你的成長買單。加上如果你所在的環境是比較安逸或缺乏競爭性,會很容易就迷失在舒適的生活中,PGY 兩年訓練完之後,感覺比 Clerk 還要不紮實。
所以,如果你本身是動力比較弱的,或是需要人督促你學習的。除了主動選擇會刺激你學習的環境外,另一項建議是「有目標的射箭」。特別是身邊沒有能比較的對象或 Role Model 時,這種帶有強烈目標性的學習方式,便格外重要。
除了一、二點提到的記錄方式和學習規劃外,最重要的是設定 Deadline。
我相信給大家足夠的時間,比如說兩三年,把一百個常見疾病讀懂念熟,或是把推薦的十本書看完,是絕對沒問題的。以 EKG book 為例,如果給大家半年的時間看,妥妥的看得完。但如果時間限制在五天?甚至三天內呢?
相信看到這邊,應該感受挺熟悉的吧?對的,這其實就是 Challenge 的味道。
「Challenge = 目標 + 死線 ± 約定」
「目標明確」才能確定努力的方向:例如讀完一本書,或是一百項疾病中,可以獨立完成 10 項疾病的照顧。
「死線明確」才能激發突圍的鬥志:半年讀完一本 EKG book 很簡單,但如果三天內要讀完且做出教學簡報呢?
如果行有餘力,我會建議再加上「公開約定」。
例如上述的:「半年讀完一本 EKG book 很簡單,但如果三天內要讀完且做出教學簡報呢?」稍微修改一下,變成「半年讀完一本 EKG book 很簡單,但如果三天內要讀完且做出『小組討論』用的教學簡報呢?」細細品味一下,你會發現兩者的力道會差非常多。
我曾經做過的約定:
- 跟論壇創辦人約定一週更新一篇臨床醫學專業相關講義,並發表在論壇上,持續 19 週 (2021/12-2022/05)
- 承諾一週更新至少一篇 PGY 職前診療室文章,並發表在臉書社團上,持續持續 84 週( 2021/09-2023/04)
- 承諾 IG 每週發文兩篇,一篇專業文章,一篇軟性文章,持續 65 週 (2022/01-2023/04)
約定最大的效益,在於斷掉自己的後路,真正做到義無反顧的狀態。而人在沒有退路的狀況下,往往能激發強烈的求生意志,讓自己的產出效率大增。至於詳細的規劃方式,可以利用 SMART 法則做更完整的規劃。
延伸閱讀:SMART原則怎麼應用?超強大目標管理法,助你達成所有目標
最後,如果你需要一些參考座標,提供以下數據給您參考:
- 小麻(如果覺得英文太難看,可以買中文的):五天內可讀完
- 內科住院醫師鐵則(第三版):兩天內可讀完
- ICU book(中文版):七天內可讀完
- EKG book:三天內可讀完
- 貝 氏PE:兩天內可讀完
不妨挑戰看看,相信你也做的到。
重新檢視自己的時間分配
化被動為主動,不要入寶山而空手回。
PGY 兩年的時間看似很長,其實很短。我會建議剛開始工作的學弟妹,以週為單位,每周日抽出十分鐘的時間,回顧並檢視上週的時間利用狀況。
建議一:如果是 Routine 工作做得慢,建議優化流程
像是查房前看資料,打病歷等,除了前幾篇文章提到的模板還有思考要點外,試著想一下有沒有比較適合自己習慣的方法,把前人的經歷和建議優化成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像之前就有學弟提出,他覺得我的查房 Pre-Run 的建議很好,但太複雜了。所以他自己優化了一個更簡單的版本如下:
我的版本:排便,解尿,飲食,疼痛,傷口
- 排便:昨天有解便嗎?大約幾天沒有解便了?如果是術後第一天,可以問病人是否排氣。
- 解尿:昨天解尿順嗎?一天的尿量是否有減少?如果是術後第一天,可以問病人是否解尿困難。
- 飲食:昨天有吃東西嗎?吃東西會不舒服嗎?如果是術後第一天,可以問病人是否會噁心想吐。
- 疼痛:今天疼痛狀況有比較好嗎?痛哪裡?吃止痛藥有沒有效?
- 傷口:傷口處會不會不舒服?會不會很腫很痛?
學弟的版本:吃喝拉撒睡,傷口痛痛不留湯
- 吃喝 (Diet,IVF) 拉撒 (I/O,U/O,Stool) 睡 (Insomnia)
- 傷口 (Wound) 痛痛 (Pain) 不留湯 (Discharge)
我覺得很棒,所以後來在講座或是製作簡單版 Q&A 上,都會引用學弟的說法。
建議二:如果是 Knowledge 不足,建議做最小化學習
最小化學習 (Minifying Learning) 的概念,是源自於設計思考的最小可行性產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 強調用最少的資源做出功能近似的產品,可以避免產品需要做調整修改而造成的損耗浪費 。
以前上大堂課學習臨床知識的時候,總覺得要把所有東西都放到腦袋裡,才算完全學通。但往往成效不佳,考完試不是超過 80% 還給老師,就是過個幾年進臨床後才發現統統忘光光。不但浪費時間也浪費學習資源。但後來進入臨床,在學長姊指導臨床疾病該如何學習,以及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我發現其實要上手臨床,你只需要知道兩件事:
- 如何診斷 (How to diagnosis?)
- 該診斷如何治療 (What to do?)
在 PGY 醫師如何兼顧臨床工作與學習 一文中有提到,每個診斷會對應到不同的治療方式,概念形似:
- 診斷 I → 處置 I-1 , I-2 , I-3
- 診斷 II → 處置 II-1 , II-2 , II-3
- 診斷 III → 處置 III-1, III-2, III-3
以此類推。而每個診斷後續的處置「是固定的」,所以可以背起來。推薦《醫學生必讀心智圖》一書,裡面會羅列症狀對應到的常見診斷,以及治療方式。
舉個例子,上腹痛可能是急性膽囊炎,也可能是 CBD stone。
急性膽囊炎又分 Caculous (90%) 和 A-caculous (10%),處理方式是膽囊切除手術。不適合開刀的就插 PTGBD,住院打 Anti。CBD stone 的阻塞性黃疸,處理方式是做 ERCP/ERBD。不適合開刀就插 PTCD,住院打 Anti。
這樣用診斷去對應處置的關聯圖,然後把他們都背起來,是我覺得比較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也方便提供自我檢視,看自己進步的幅度。從上述的舉例不難發現,一些可能未來會用到,但不是立即性需要用到的知識,例如常見的 Complication,治療使用的藥物的肝腎功能調整劑量等,這些是可以先放一放的。
先利用最小化學習鞏固好這個疾病的處置要點,確保自己能夠跟得上主治醫師的腳步,才是重中之重。剩下放著的部分,有多餘的時間,我們再慢慢抓回來學習。
如果是自我要求過高,則建議斷捨離
記得高中補習班老師曾分享過:
成績從 0 分進步到 60 分,需要花一分努力
那麼從 60 分進步到 80 分,需要花兩分努力
如果是 80 分進步到 90 分,需要花五分努力
但若是 90 分進步到 99 分,需要花十分努力
最後從 99 分進步到 100 分,則需要花 100 分努力
追求優秀的過程是辛苦的,在工作上追求優秀,除了辛苦之外,花費的時間更是巨量。
舉個例子:簡報美編
一個白底黑字新細明體的簡報,製作起來大約半小時,但會被打槍
一個套用模板微軟正黑體簡報,製作起來大約一小時,可以達低標
一個用模板加上簡單排版簡報,製作起來大約四小時,可以讓老師有印象
一個每頁自行美編排版的簡報,製作起來大約十小時,可以讓老師記得你
至於一個每頁自行美編排版 + 所有示意圖手繪 + 每個論點引用五篇以上 Reference,加上老師過程中修改十次,製作總耗時 108 小時,效果是老師記得你 + 不太會被電。而這正式我某次 MM Conference 遇到的狀況。
上天是公平的,每個人每一天都只有24小時。
上班時間就是8-9小時,需要查房,需要開Order,需要做Procedure,需要上刀,需要顧病人。回家還要準備報告,查上班時答不出來的問題相關資料。當然,如果事情做不完,晚上你願意自願加班,我覺得沒問題。但如果你有小孩,或你希望可以花更多時間在提升自我,勢必需要做出取捨。
「練習不是每件事都追求 100 分」是一生的功課。
適度降低自己的標準,把更多心力投注在對自己更重要的人事物上。有捨才有得,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堅持,讓自己的生活更有餘韻。
寫於文末
最後,記得給自己一些掌聲!
雖然不知道你的工作環境和 Loading 如何,但我想只要是工作掙錢,沒有不辛苦的。即便第一週可能有很多雷到學長姊的地方,但這就是成長的過程,也是身為學長姊的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學習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練習在犯錯中成長。然後永遠永遠要記得,你是一個超棒的人,因為你正在做一個非常具有貢獻價值的職業。不管你現在如何看待自己和醫師這個職業,你都是在做拯救人的工作。我們都會希望自己的家人過的健健康康的,而同樣的,在醫院的你,也正是在照顧那些其他人的家人。
保持開心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回顧上週發生的事,準備下週接下來的計畫。
就如同三個傻瓜的經典台詞:「All is well !」
日子會越來越好的,加油!
一日一推:品叡醫師推薦的電影和書籍
推薦電影 《三個傻瓜》
引用自【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介紹序:「我們的心太容易害怕,你得哄騙它,不管天大問題,告訴你的心:『一切都好』。」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享樂人生。「你害怕未來,擔心考試,擔心工作,這麼害怕明天,怎麼過今天?」「人不要追求成功,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追著你跑。」至少一次,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推薦書籍《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推薦序:我們無法贏得所有人的喜歡與肯定,我們的存在也不是為了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最該重視與愛護的是 ── 自己。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敢於不迎合別人,才是自由的契機。
書籍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898?loc=P_0009_088
加入醫師職涯學院社群
- FB 社團:醫師職涯成長學院 – PGY職前加油站 – 醫學生學習園地
- 年度會員專屬 FB 社團:醫師職涯成長學院 – 會員專屬社團
- 官方 IG:醫師職涯成長學院 | 黃品叡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