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選科是醫學生職涯中的第一道關鍵抉擇,卻也是最容易陷入迷茫的時刻。「要選什麼科?」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但背後涉及自我認識、價值判斷、信息搜集等多個層面。本文將從決策的本質出發,提供實用的思維框架與決策模型,幫助你在有限的信息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不再為選科而困擾。
醫學生通過國考,申請住院醫師,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選什麼科?」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涉及對自我的深度認識與對醫療環境的系統理解,是攸關未來職涯走向與生活品質的重大抉擇。
一、選科為什麼那麼重要
根據衛福部承認的醫學專科分類,共有 23 科可選擇,包括傳統大科(內、外、婦產、兒)、傳統小科(皮膚、眼、耳鼻喉)、神經相關科別、儀器診療相關科別,以及站在醫學社會交界的科別等。不同科別之間的差異,遠超出疾病類型的不同。
每一科都有其獨特的特徵。病人與家屬族群各不相同(兒科家屬是年輕爸媽、內科家屬是中年子女),診斷治療型式也差異甚大(是否有 procedure、開刀時間長短),適合執業的機構規模有所差別(某些科可以大醫院或小診所通吃、儀器診療相關科別幾乎只能在大醫院執業),醫糾風險程度不一,自費市場規模大小不盡相同,醫學發展潛力也各有千秋。
這些因素都對應出未來不同的工作型態與生活方式。對於 25 歲左右的醫學生而言,選科其實不只是選一個科別,更是在選擇自己未來的人生軌跡。
二、不知道選什麼科,其實很正常
許多醫學生面對選科抉擇時感到迷茫,常會陷入糾結:「我不知道自己要選什麼科,怎麼辦?」首先要認知的是,這是正常現象。
對「心臟」、「骨頭」、「子宮」哪個比較有興趣,這問題本就不好回答。很多時候,你看到同學好像都很清楚未來的路,也在積極為將來打算,但這往往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許多人的內心也充滿迷茫,只是有些人比較容易安心自在。
由於醫療領域「細碎和封閉」的特性,即使努力探尋,也難以通曉各科的整體模樣。因此,選科絕對無法跟為病人選擇治療處置一樣嚴謹。從學術標準來說,我們其實只能「亂選」。但這裡的「亂選」不是態度輕率,而是決策前根本無法通曉各選項的利弊。
這個現象並不陌生。就像高中時代選大學科系一樣,每天上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突然要你選電機、資工、機械、土木、醫學、生科,我們卻只能在爸媽的叮囑下乖乖讀書。即使當時有機會探尋,又怎麼可能真正瞭解不同科系的未來呢?你可能因為小時候奶奶過世而成績足夠就選醫學系,也可能因為見過內科學長 CPR 帥氣的身影就選了內科。選科這件人生大事,注定無法嚴謹。你的情報永遠不足,這就是人生真實的模樣。
三、住院醫師中輟(AAD)並不可怕
許多人害怕「選錯」科別,是因為擔心住院醫師中輟(Against Advice Discharge, AAD)。他們認為完成專科訓練前就 AAD,是「失敗」的表現。然而,AAD 真正可怕的,並不是中輟本身,而是我們會覺得 AAD 很可怕的這件事。
確實,AAD 代表了痛苦的經歷。許多人曾在工作上掙扎與失落,渴望脫離現狀,卻不知道自己離開後要去哪裡、能去哪裡,只好繼續煎熬、迷茫地過日子。但值得思考的是,既然我們事前沒有能力做出正確決定,之後發現問題馬上修正,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從社會現象看,有多少人一直在換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AAD 為什麼是「浪費」一年,而不是多一年它科訓練,多出別人沒有的體驗、經歷與人脈呢?既然多數人對 AAD 抱有偏見,那些仍然選擇離開的人,不就特別清楚和勇敢,特別令人尊敬嗎?
四、決策的兩大支柱:訊息環境與決策模型
既然無法完全避免風險,那麼最一開始選科時,該怎麼選呢?這就必須回到做任何決策都需要的兩樣東西:「訊息環境」與「決策模型」。
「訊息環境」是當下情況及各選項的實際內容。它們是支撐決策的背景。例如各醫院各科到底在做什麼、師長們人好不好、住院醫師平常幾點上下班、未來出路如何等的現實狀況。充分、正確、客觀的訊息環境,是做出正確決策的必不可少的依據。為此,需要「多」跟師長前輩和學長姐打聽,跟「真正瞭解」的人交流,並從他們的分享中過濾掉對方的「觀點」,留下「事實」。
「事實」指的是能夠被驗證為真的內容。舉例而言,當主任說「當然就是要走我們風濕免疫科啦」時,這是觀點。當他說「因為我們科目前有很多病醫學還治不好,未來幾十年比其它科更容易有重大突破」時,前一句是事實,後一句是觀點。進一步詢問「像是怎麼樣的重大突破呢」,答案「藥廠投入大量金錢,在開發很多標靶治療的新藥」,假設這是事實,那麼你的「訊息環境」就更完備了。
然而,藥廠開發新藥究竟跟你有什麼關係呢?若你比較在乎的是基層開業會不會沒有病人、診所經營是否困難,這就是你和前輩的「決策模型」不同。「決策模型」就是做決策時秉持的態度和價值觀。當利弊衝突時,你如何做出價值判斷。前輩認為風濕免疫科好,是因為學術發展對他而言相當重要;而你不在乎,因為對你而言,選擇「在基層容易生存」的科別是更優先的考量。在同樣的事實前提下,不同人會做出不同選擇,因為大家各有不同偏好,價值取捨有別。
由於醫療環境分割細碎,訊息封閉、不易流通,所以要趁著在輪訓期間,多向各科學長姐和師長前輩打聽,瞭解「訊息環境」。過程千萬小心,很多人會將「事實+觀點」混合後一起餵你,你需要有能力把它們區隔開來,才能獲得客觀的背景訊息。
然而,單單獲取各科的背景訊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一點,是要釐清當兩種價值衝突僅能取其一時,自己要如何抉擇。明確自己的「決策模型」。
五、三個實用的決策思維
在建立好「訊息環境」和「決策模型」的基礎上,以下分享三個能夠指導選科決策的實用思維。
思維一:容器與自身的配對
首先,你可以站在「配對」的維度思考選科問題。醫院各科別像不同容器,選科就是在不同容器中選一個,把自己裝進去。裝進去前,你需要瞭解每種容器的形狀,知道它們是方的、圓的、扁的,但這還不夠。你是要把「自身」裝進「容器」裡。
要裝得平順、妥貼、密合,你必須同時瞭解容器與自己的形狀。也就是說,外界訊息只佔一半,另一半在於「自身」。你對自己夠瞭解嗎?除了向外打聽,有沒有留一些時間叩問自己?你對自己夠誠實嗎?自己何時難過、生氣,何時歡喜、安心?不知要選哪一科,可能不是因為你不明白各科,而是欠缺理解自己。
同時,雖然你能看見醫院裡的各科容器,但還有很多是沒見過、甚至不知道的。有的容器在基層,在國外,在醫美;有的在藥廠,在衛福部,在疾管署。有太多未知的容器,能看見的終究太有限。所以下一步應該想的,不只是「把自己裝進哪個容器比較不痛」,而是「最適合我的容器長什麼形狀」。那容器或許不在身邊,而在遠處等你;或許不在今日,而在未來等你。若對現有選項都不滿意,就埋首耕耘,努力創造一個吧!
思維二:人生資源的時間與金錢平衡
接著,你可以試著站在「人生資源」的維度思考選科問題。人的一生有兩種重要資源:「時間」和「金錢」。想過好日子,這兩種資源必須達到均衡。若只有一項充裕,另一項匱乏,就不可能擁有好的生活。
時間和金錢在人生資源的光譜兩端,重要性因人而異。有人需多一些時間,有人需多一些金錢,但相同的是,每個人都必須在光譜上找出適合自己的平衡點。然後藉由工作,將「適量」時間轉換成金錢,朝平衡點前進。
可以用戰略遊戲的邏輯來理解。我們初始資源配置是「全滿時間」和「零金錢」。遊戲開始,需要先派村民去砍木頭、採金礦,才能蓋房子、造兵。木頭和金礦是好東西,愈多愈好,但它終究只是「手段」。你不是為了累積木頭和金礦在玩遊戲,而是為了建立帝國、征戰開闢彊土,那才是「目的」。
別當「倉鼠型玩家」,不蓋房、不造兵,就專囤資源。人生是一場計時遊戲,當時間耗盡,遊戲結束,剩下的所有木頭和金礦將瞬間失去意義。如何知道自己需要多少資源呢?那就得先清楚自己的戰略目的。你挖的礦究竟是為了做什麼?完成這項任務,真的需要這麼多資源嗎?
思維三:辨識選擇的三大陷阱
最後,選科之前最好也先學會辨識選擇的陷阱,避免掉入思維誤區。
陷阱一:「愈多選擇,愈不快樂」。心理學研究發現,選擇變多、擁有更多自由,人不一定比較快樂。逛百貨公司發現喜歡的衣服一件 999,覺得物超所值立刻買下。隔天發現朋友只花 799 就買到同款。你忽然從天堂跌下來。你認知到自己「沒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所以感到遺憾。你的快樂程度,不取決於獲得的東西客觀有多好,而取決於主觀認知。當擁有的選項變多,就會花更多力氣去分辨哪個才是最好的。尤其在人生愈重要的分叉路口,愈會投入大量精神成本,也愈無法接受自己的選擇不是「最好」。
陷阱二:「追求最大化,而非滿足」。面對選擇,有兩種心智模式:追求最大化與追求滿足。追求最大化的人會試圖從各選項中找出最好的;追求滿足的人只要找到符合一定標準以上的選項,就能接受結果。當選項少、各選項結果明確、評估好壞的維度單一時,可以「追求最大化」;但當選項多、情報模糊、評估維度多元時,「追求滿足」才是最佳策略。
你看到很多同學清楚要選哪科,自己卻不知道,或許不是因為他比你更清楚自己的未來,而是因為心智模式不同。他只「追求滿足」,猶豫後就在兩個選項間做出選擇;而你「追求最大化」,想窮盡所有選項確認有沒有選到最好的。但現實中很可能沒有任何選項能同時滿足所有價值。自由時間多的科別收入就普遍較低;想留在大醫院磨練進階專業技能,就必須兼做行政、寫論文。明確自己心中的價值排序,是捨棄最大化、獲得滿足的前提。
陷阱三:「愈難選擇,愈好選擇」。若還是不知該怎麼選,就別再糾結了。讓我們困擾很久的抉擇,往往代表不論怎麼選結果都差不多,也意味著根本不需要為它如此煩憂。從二樓到一樓,可以走樓梯或從陽台跳下去,當然選樓梯。結果差異明顯,選擇不費成本。但如果選項是左邊樓梯或右邊樓梯,結果差異不明顯,選擇就變得辛苦許多。其實這時根本沒必要花費太多精力,兩個選項不是一樣好,就是一樣糟。不如乾脆隨便決定,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若你抵死不想走某科,恭喜你,你很清楚自身定位;若不同科別對你來說沒什麼差,也恭喜你,這代表未來比別人更有彈性。愈難選的,愈好選。
六、結論:找到屬於自己的選擇
選科對醫學生而言是生涯中的大事。由於各項訊息不充分,不知道該選什麼科非常正常,不要怕。選科前,需要在輪訓時努力搜集各科情報,掌握「訊息環境」;也要積極探尋自己的價值取捨,明確「決策模型」。
你可以用「容器與自身」配對的視角思考,留意自身訊息與外部容器的訊息一樣重要,且容器有無限可能。你也可以用「人生資源」的視角思考,考慮時間與金錢的平衡。你還需小心「辨識選擇陷阱」,瞭解選擇愈多決策愈難,愈容易不快樂,這時要懂得追求滿足。
特別想跟學弟妹說的是,只要心態調整好,AAD 其實並不可怕。說不定長遠看來還會是一件好事,就跟一開始意外的 gap year 一樣。重要的是,你有勇氣根據新的認知調整方向,這本身就值得尊敬。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選到適合自己的科別,或者在選科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進而找到真正想要的人生方向。選科不僅是職業的選擇,更是對人生的一次深思熟慮。願你的每一次選擇,都能帶你更接近理想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