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醫療分級的概念早已存在,但為何台灣的民眾仍習慣直奔大醫院?是因為基層診所信任感不足,還是轉診流程不夠完善?更深層的問題,可能與大醫院的利益機制密不可分。當基層醫療難以承擔分流角色,而大醫院又不願主動下轉病人,醫療資源的錯置成為長年無解的難題。本篇文章將探討台灣醫療分級推行困境,並分析影響醫療資源合理分配的關鍵因素。
常聽人說,身體只是一點不舒服而已,不嚴重,不用看醫生,免得浪費醫療資源。身邊那些「健康識能」不錯的朋友,每當身體出現些微異狀時,總會猶豫到底是否應該就診,彷彿越懂醫療,就越擔心自己會「浪費」資源。甚至連醫護人員私下也會抱怨:「蚊子咬了、鼻塞流鼻水,這樣也要看醫生?台灣醫療這麼便宜,難怪醫療分級一直做不好!」
言下之意,好像提高就醫費用、讓民眾有所忌憚才能解決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
民眾真的能自行判斷症狀嚴重性嗎?
幾年前,我與一位赴英國留學、主修醫療經濟的友人 H 有過一次印象深刻的對話。
H 問:「民眾怎麼知道哪些症狀較嚴重、哪些情況不必看醫生?」
我回答:「這不好說,但全民醫學教育確實應該加強,從小培養判斷哪些情況需緊急就醫。」
H 則指出:「你能分辨出來,是因為你讀了七年的醫學系!分級醫療不可能要求民眾自行檢傷分級。『呼吸有一點喘』比『屁股很癢』嚴重,『只有左手無力』比『全身無力』嚴重,這些民眾不瞭解很正常,他們會感到陌生、彷徨,而只有趕快去看醫生才能確認嚴不嚴重,甚至是直接掛急診。」
調高就醫成本:解藥還是陷阱?
在對話裡,我也提到:「或許能否調高部分負擔,讓每次就醫必須付出一定成本,藉此減少因過於便宜而濫用醫療資源的情況,還能解決醫護人員長期過勞的問題,提升醫療品質」
H 則回答道:「如果將部份負擔從 50 元調高到 500 元,就會讓經濟條件較差的人延誤就診。研究早已指出,高就醫成本對社經地位低的人影響更大,反而會導致更多嚴重後果。」
分級醫療:從上到下才是關鍵
當談到如何解決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病人大病小病全擠進大醫院的現狀時,我問道:「那目前這樣的困境該如何解決?」
H 表示:「分級醫療必須從『從上到下』著手。當民眾到達基層診所時,基層醫師應主動判斷是否需要『上轉』;而當病人在大醫院完成評估後,大醫院的醫師也應主動啟動『下轉』機制,將治療計劃傳回基層,讓病患在社區持續追蹤。唯有完整且便捷的轉診流程,才能真正落實醫療分級,優化醫療資源分配。」
台灣醫療分級的困境不在於民眾的就醫行為,而在於缺乏有效的「從上到下」轉診機制。當病人在大醫院完成評估後,如果醫學中心的醫師不願意下轉病人,或不將診斷與治療計畫交由基層醫師執行,整個系統便難以真正分流資源。
為何大醫院不願下轉?
H 進一步指出:「現今大醫院裡,主治醫師多半只願意掛回診,因為轉診流程複雜,甚至可能降低他們的績效與收入。醫生只需按個按鈕就能開回診單,遠比主動啟動轉診方便得多。」
這正解釋了為何台灣的醫療資源常常出現配置不均、民眾總是選擇大醫院就診,而基層診所反而被邊緣化。H 強調:「台灣分級醫療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大醫院有利可圖』。只要大醫院能從健保系統獲得更多收入,他們就無意推動真正的下轉機制,進而導致急診壅塞和醫療資源錯置。」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醫學中心醫師遇到可以下轉的病人時,通常會選擇掛回診而非轉診。為什麼?很簡單:
- 系統設計上,掛回診比轉診容易得多
- 下轉意味著醫院會「少吃一口健保大餅
- 許多醫院的轉診流程繁複,令醫師卻步
轉診的關鍵決策人物是主治醫師,但啟動下轉對大醫院有什麼好處?沒有!這正是台灣醫療分級失靈的核心問題。
健保署的因應措施與醫院的對策
面對醫療分級難以落實的窘境,健保署曾推動「醫學中心門診減量」政策,要求 5 年內減少 10% 門診量。這政策的初衷是為了導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然而,許多大醫院的因應之道是什麼?不是增加下轉比例,而是直接「減診」── 停掉夜診和週六診。這不但沒有改善資源分配問題,反而讓真正需要醫學中心層級照護的患者更難掛到號。
誰是醫療分級的阻力?
台灣分級醫療難以推行,最根本的問題不是民眾缺乏醫學常識,也不是基層醫療能力不足,而是大醫院有利可圖,並沒有足夠動機讓分級醫療成功。
在現行制度下,醫學中心通過留住病人來增加營收,同時也擠壓了中小型醫療院所的生存空間。健保開辦以來,有多少中型醫院因此倒閉?這早已不是新聞。
走向理想醫療的關鍵
這場對話讓我頓悟:醫療分級的成功不在於單純提高就醫成本,而在於建立一套完善的轉診流程,讓大醫院與基層診所能真正協同合作,共同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當大醫院和財團的利益與分級醫療理念背道而馳時,民眾就診時自然傾向於跑到設備先進、門診繁忙的大醫院,進一步造成急診室擠滿人、看診等待時間過長的現象。
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民眾就該早早就醫。醫療資源,本該如此使用。我們不該單純透過提高就醫成本來解決醫療系統超負荷的問題。
要真正落實醫療分級,需要重新設計轉診流程,使其便捷易用;建立醫學中心與基層診所間的合作與信任;以及調整績效考核制度,讓主治醫師願意積極下轉病人。
台灣醫療分級要成功,或許最關鍵的一點是:如何讓分級醫療與大醫院利益不相衝突,才能從根本上建立更理想的醫療環境。這是身為一線醫師的我,在經歷醫學中心到基層診所的轉變後,對這個議題最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