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在職場上,「職場所需能力曲線」與「自身能力適用曲線」正快速拉開差距。這個差距,就是所謂的「能力債」。醫療領域中,除了不斷精進的醫學專業,更需要具備團隊溝通與協作能力。許多醫療人員專注於醫學本身,卻忽略了溝通協作的重要性。隨著職級提升,醫療體系越來越仰賴跨團隊合作,及早認知並縮小能力債的差距,將是確保職涯競爭力的關鍵。
為準備住院醫師申請面試講座,最近大量閱讀求職、履歷、面試相關文章,向各門派內功和招式取經,希望帶回醫學領域應用,給予學弟妹更全面的啓發。其中研讀的材料,包括商業思維學院開設的「求職攻略 | 超詳細拆解找工作、履歷、面試」。在其中如何挑選好職缺的一篇文章中,聽到「能力債」這個詞,細思極恐。
能力債,指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必須付出一段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將能力填補至滿足現有職位的水平。其中必須填補的這段能力,即「就業市場所需能力」與「自身現有能力」的差距,就是能力債。
咦?如果能力不夠,就補強唄!有什麼可怕的呢?
可怕的不是能力不足需要提升,而是未來要將能力填補起來,付出的代價恐怕會愈來愈大。因為現代社會中,能力曲線一旦交差,之後注定愈來愈陡峭。
什麼意思?
要理解這問題,必須先認識兩條線:① 職場所需能力曲線,與 ② 自身能力適用曲線。
職場所需能力曲線
問題一:隨時代推進,一個人在社會謀生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是愈來愈低,還是愈來愈高?
因為科技進步,工作自動化後,用機器的人只要會按按鈕,不需要複雜人工處理,所以是能力要求會愈來愈低。是這樣嗎?
不是。答案是愈來愈高。因為人們要完成任務,得掌握更複雜的技術和知識,才能操作和維護系統。
舉個例子。過去傳統店鋪的收銀員,只需在貨架上手寫標註商品價格,結帳時加加減減找零即可,而隨條碼機、刷卡機問世,必須學習如何掃描條碼、刷信用卡。再之後,數位支付普及,現在去 7–11 或全聯打工,肯定必須熟悉各種電子支付 app、學會掃描載具、處理會員卡及優惠券等複雜操作,還必須有能力應對各種系統的突發狀況。
再以醫師看診為例,幾百年前的診療,病人身上有傷口,醫師憑經驗抹抹草藥、塗塗紅藥水或藍藥水,可後來抗生素問世,醫師開始記誦不同種類的抗生素。隨種類愈分愈多、面對不同感染疾病和病原的抗生素劑量研究愈來愈多,現代醫師必須有能力解讀藥敏試驗報告結果、査詢國際指引和仿單建議劑量。
隨時間和科技進展,各行各業人員所需具備的能力標準愈來愈高,即「職場所需能力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而且越來越陡峭。
自身能力適用曲線
問題二:若一個人具備固定能力,不進步但也不退步,這個人在職場環境中被淘汰的速度,是愈來愈快,還是愈來愈慢?
當然是愈來愈快。因為一開始新方法還在試營運,多數人還不熟悉,新技術風險高、能帶來的確定性效益較低。一段時間後,新方法成熟,愈來愈多人採用更有效能的方法做事,若員工再想延用舊方法,便不符合客戶和老闆的期待。
例如收銀員一開始不學習使用條碼機、刷卡機或電子支付系統,因為市場上擁有相關技術的人才較少,老闆不太有機會挑人。可隨著引入信用卡機、電子支付的店家生意日漸興隆,傳統店家生意受影響,職缺數愈來愈少。慢慢地愈來愈多人掌握新技術,就業市場徵才自然自然愈來愈需要熟悉基本數位工具的能力。能力沒有提升的人,可能能在短時間內保持舊工作,但長期來說職涯空間會愈來愈小。
又例如 AI 對行銷、出版、文書編輯人員的影響,現在已明顯進入了新階段。雖然 AI 對醫療產業影響還沒那麼明顯,但山雨欲來,風已經滿樓。
所以「自身能力適用曲線」,隨時間推進,向右下方傾斜。
當「職場所需能力曲線」與「自身能力適用曲線」兩條線交差之後,兩條曲線相差的高度,就是市場所需能力與自身能力的差値,即「能力債」。
能力債愈時間推進,接下來只會愈差愈快、愈差愈多。這是新時代帶來的挑戰。縱然醫療相比於其他產業,有厚實壁壘,但大時代對醫護人員以及醫生而言的影響也是相似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差別而已。
時刻提醒自己努力提升各方面能力,在舒適環境裡可以享樂,但不能太安逸,否則等到被環境抛棄後,抱怨工作愈來愈難做,只能捍衛自身利益、卡著年輕人位置的話,我會很討厭自己。
醫療領域兩大能力債:醫學專業與溝通協作
在醫療領域,不同專業人員各司其職,也需共同協作。專業人員不僅需要掌握「醫學專業能力」,依照醫學界研究結果,提供病人合適的判斷與處置,還需要「溝通協作能力」,在跨團隊、跨職能之間傳遞訊息、理解彼此,才能一起將病人照護好。
醫療團隊要達到好的診療水準,必須仰賴團隊成員發揮「醫學專業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這兩方面能力都需要長期磨練。
醫療院所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民眾醫療問題,醫療人員大部分工作時間也在執行治療處置。因此,「醫學專業能力」這項「硬技能」,能在實務中持續得到演練與精進。
相形之下,「溝通協作能力」則不是醫療場域天然能帶給醫療人員的「軟技能」,人員必須更有意識地培養才能獲取和精進。可惜的是,醫療人員可能只專注於醫學本身,對自己是否能與他人有效協作不那麼在意。
例如在學術報告場合,講者一篇接一篇引述多篇論文的研究結果,與會者卻難以掌握講者意圖傳達的結論。又或是病人交班時,接班人員很難在短時間內,透過聽取口頭彙報或察看病歷,以掌握病人狀況,交班時間需要延長,甚至需要在交班後自行詢問病人,才能瞭解狀況。
當專業溝通能力不足以勝任職場所需,溝通的能力債不一定會立即浮現,但隨職級提升,以及醫療體系越來越依賴跨團隊合作,不具備足夠協作溝通力的醫療人員,在職涯上將會走得越來越辛苦。
認知到有能力債這回事,並有意識地持續縮小差距,是確保自己在職場上長期保有競爭力的關鍵。未來醫療不僅需要具備會看病的醫師,還需要能帶領團隊合作,幫助病人把病治好的醫師。
職涯愈走愈遠,同儕之間的專業能力差距會愈來愈小,協作能力則會拉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當今 AI 襲來,各行各業愈來愈內捲,儘早決心磨練自己的「溝通協作能力」,可以讓未來更加得心應手,不必背負那麼多的能力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