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醫師職涯的選擇,是許多醫學生和年輕醫師面臨的重要抉擇。身為過來人,我們深知這個過程中的迷茫與困惑。文章將從宏觀角度,分享對醫療業申請面試的洞察與策略。我們深入探討了醫療業面試的本質,比較了醫療業與其他行業的招聘差異,並提供了面對面試問題的實用建議。無論是正在選科、選院,還是準備面試,這篇文章都能為您提供全新的視角,幫助您在醫師職涯的道路上做出明智的決策。
除了申請住院醫師(PGY / R)時選醫院、選科別,有的學弟妹也會問:
「學長~要怎麼準備 PGY/R 的面試?」
這篇文章,談談我對「申請住院醫師的面試」的看法。
受限於醫療環境「細碎與封閉」的特性,接下來的內容一樣只著眼大局、討論概念,不介紹細節。
至於究竟是「事實」或「觀點」,就交由讀者辨別。
申請和面試的本質,是什麼?
要討論「申請住院醫師的面試」,就必須先釐清,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申請」和「面試」,本質究竟是什麼?
申請高中、申請大學,申請社團、申請入會,申請入企業工作,表面看似不同,但核心概念都是「選配」── 把適合的人,配到合適的位置上。
每個組織 ── 不論高中、大學、社團、協會、企業 ── 都有它既定的目的。高中,追求升學率;大學,追求世界排名和社會貢獻;社團,追求共同參與和比賽得獎;協會,追求成員共同利益;企業,追求營利。
以企業為例,為達成自身目的,設有不同「職位」。
不同職位,受期待完成不同「任務」。
而要完成任務,則需個人的「能力」。
組織要達成它的目的,就必須找到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到合適的「職位」。但社會上「職務需求」與「個人能力」之間的訊息,嚴重不對稱。
為消除兩者間的落差,讓組織找到合適的人,才要申請、才要面試。
「申請」,是選配的起始動作。你搜集對方的情報,由你選對方。
「面試」,是選配的主要過程。對方搜集你的情報,由對方選你。
你選對方時,希望對方對你有用 ── 能提供你想要的東西,例如金錢、自由、技術、名聲。所以你嚮往一個符合自身志趣的職位,最好薪水多、勞動時間少,能學到技術,又能獲取聲譽。
對方選你時,同樣希望你對他有用 ── 期待你能幫它達成組織的願望。
選配,是一場「價值交換」的遊戲,雙方從彼此身上獲取最大利益。通常其中一方為此提供報酬,購買對方的時間。
配對成功,是目的、是結果。
申請和面試,是配對的手段與過程。
站在面試方角度思考
釐清面試的本質後,便能瞭解,面試方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
檢驗眼前的這個人,配不配得上組織的現有位置。白話說法是:他能勝任這份工作嗎?
於是,面試方會遇到兩個核心問題:
「什麼,是我們這個位置需要的能力?」── 這是 WHAT。
「該如何鑑別應試者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 這是 HOW。
先確定 WHAT,再尋找 HOW,是面試方需完成的功課。
那應試者呢?
寫自傳、印獎狀、準備備審資料,影印成績單、幹部記錄、比賽獎狀,甚至準備英文版自我介紹,蒐集先前面試常出現的問題 ── 這些或許有其必要,但都不是核心。
申請面試時,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證明自己能勝任這份工作,或甚至比其他人更適合這個位置。
所以,第一步不是向學長姐打聽 HOW,打聽先前主任面試時都問了什麼問題。而是要去瞭解 WHAT ── 瞭解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應試科別的選才標準和價值觀是什麼?
然後在備審資料與面試的過程中,向對方證明,自己就是他們所尋找的人。
申請與面試有其天然限制,不論「備審資料篇幅」、「面試時間」、「面試官的認知資源」都相當有限。何況當前醫療環境下,前輩醫師普遍忙碌,醫界又不重視人才挑選。
考生花幾個星期努力準備的備審資料,絕大多數醫院、科別的面試者,都是在現場一邊聽考生自介,才一邊第一次翻閱檢視紙本履歷。
(可參考:【跨域思維】3 │ 住院醫師不是拜師,而是台灣醫院根本不重視人才)
所以我們呈現在備審資料裡的內容,需有強烈的「目的導向」。
站在個人角度,我們會有自己偏好表達的內容 ── 人人都有二十多年的成長歷程,都有說不完的故事,也都參加過不同社團、不同比賽,很多人也考過好成績,有琳瑯滿目的獎狀 ── 但那又如何?
我們之所以繳交備審資料、參加面試,終究是為了要成功「配對」,而非傾訴自我的生命故事。
你的成長歷程,流了再多的汗、再多的血,對對方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滴落下的汗與血,究竟與對方所需要的能力有什麼關聯。
若未充分掌握核心邏輯,自傳就容易寫得不著邊際:
開頭就是「我家有 4 個人,爸爸、媽媽、哥哥和我…」
接著是「讀xx高中,上xx大學…參加過xx社團…」
再來是「曾經遇到挫折,但我很努力,跌倒後終於爬起來…」
最後是「我很喜歡貴科,希望能被錄取!」
當超過八成的人都這樣寫 ── 試想看看,如果你是大醫院的某科主任,要如何能從以上內容,判斷對方是否適合擔任本科部住院醫師呢?
即使大家都這樣寫,你也不一定要模仿,也不要看科部有要求的自傳格式,就落入填格式的陷阱。(事實上,那些格式很可能只是古早以前的某屆總醫師,應長官要求,為了交差而拼貼製作出來的東西,根本沒人在乎…)
準備申請面試,你必須非常清楚對方和自己的目的,並時時檢視自己採取的所有動作,是否都朝著目標前進。
不要浪費精力,做多餘、甚至扣分的動作。
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知道面試方在想什麼,知道他們的 WHAT 和 HOW 是什麼。
資訊業的面試方,如何提問?
那麼,參與住院醫師面試的科部主任,認為住院醫師需要具備什麼能力(WHAT)?又常採用什麼方式來鑑別呢(HOW)?
回答這問題前,讓我們先參考資訊業的情況。
參考資訊業,是因為資訊公司的面試,受過市場殘酷的教育。
什麼意思?
各行各業的面試大致分成兩種:「隨便面試」和「認真面試」。
「隨便面試」的行業,工作能力要求不高,誰來做對老闆來說都沒有太大差別。公司不願浪費成本在面試上,隨便挑就好,反正結果都差不多,應徵個好手好腳的進來就行。
「認真面試」的行業,工作能力要求高,不同人來做,對公司產值會有巨大差異。公司若不投入成本、好好看待面試新人這件事,沒招到最適合的人,就必須付出巨大代價。
資訊業,就是「認真面試」行業的代表。
關鍵原因,是一位工程師的能力與其能帶來的產值,呈現指數型關係。
1 位強的工程師,產值不是相當於 1.5、2 位同儕,而是抵 10 位,甚至 100 位垃圾工程師。
也就是說,資訊界有高度動機去招募好人才,或反過來說,資訊界失去好人才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所以企業不惜在招募流程中投入大量資源,不斷精進、優化自己的選才方式。
設計「申請與面試」的流程,也是資訊公司彼此競爭的一部份,絲毫不得輕忽。
(工程師典型的面試流程有多嚴謹?可參考:【跨域思維】2 │ 理想職場該有怎樣的應徵環境?── 來自工程師面試態度的啟發)
資訊業要招什麼樣的人才呢?他們的 WHAT 是什麼?
分析問題、協調資源,以及構建解決邏輯的能力。
市場頭部的資訊公司,如何在面試中遴選所需的人才?他們的 HOW 是什麼?
他們不會問說:「為什麼我要選你?若不選你而選擇別人,我會失去什麼?」
更不會問:「如果B公司也錄取你了,你會選我們還是他們?」
他們直接用考的。讓實力說話。
考什麼呢?
Google 等級的公司,題目是這樣出的:
請推測,全台灣有多少間加油站?
請推測,全台北市有幾輛腳踏車?
馬路上的人孔蓋為什麼是圓的?
請估計清洗全台北市的所有窗戶,預計要收多少費用?
這不是在考背誦,不是在檢測考生是否瞭解專業數據,而是要檢視應試者遇到「未知」且「複雜」的問題時,會如何提出思考模型,分析問題。
問這類難題,面試官要的主要不是結果,而是獲得結果的「思考過程」。
(可參考:一道 Google 面試題引發的思考。題目乍看與醫生無關,但真的是這樣嗎?)
友人也跟我分享,他爸(知名工程學教授)面試研究生的口試題:
如何把我手上的迴紋針弄斷?
當考生吱吱唔唔答不出來,他爸就會玩弄手上的迴紋針,現場把它斷成兩截,觀察對方是否留意到這項線索,並根據線索,提出可行方案。(乾…超變態 XD)
這樣的面試,是在檢驗應試者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鑑別考生「觀察分析」和「提出假說」的能力。
面試方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力的人,並以合適方法,現場過濾出來。
以精心設計的面試問題(HOW),區辨出應試者是否具備該領域所追求的能力(WHAT)。
大醫院為何不注重人才招募?
瞭解資訊界實況後,再回頭審視醫學領域。
工程師和醫生,同樣都是社會公認門檻高的專業行業,面試型態卻相差懸殊。
為什麼?
閱讀以下的回答前,你可以先試著想想。
我認為根本成因或許是,醫療業「細碎和封閉」的特徵,使得醫療人員缺乏外部環境的訊息,採取保守牌策略,不傾向換工作,於是整體就業市場人員流動比率低,每年找工作的絕大多數都是剛畢業的新人,例如剛拿到證書的醫生。
再加上,「健保制度」下就醫便宜,病人數增加。逼近成本的給付點數,使院方缺乏動機提供高品質醫療與預防醫學,總以衝量來賺取健保點值,導致病人量大、處置多。
(可參考:小病看醫生,是浪費醫療資源嗎?── 5400 字講透台灣分級醫療為何失敗)
病人一多,就必須採取分工化、生產線化的「工廠模式」,才能提升醫療效率。所以職級低的住院醫師,在醫療分工的全局下,工作普遍都在開立醫囑與執行低階處置,以完成醫療 routine。自然而然,「純潔醫師」的能力與其能為醫院帶來的產值,就沒什麼關係。
這也影響醫療業的面試形態,院方沒有必要在「招聘」環節投入成本。
醫師如此,其他職別的醫療人員恐怕更是如此。
於是,大醫院就難以成為「認真面試」的行業。
沒有任何一科的主任,會願意不開刀、不看診、不開會,花一整天時間專心閱讀應試者的備審資料,或與每位應試者私下約談 40 分鐘。
你可能和我一樣也對此不滿,但抱怨是沒用的。
套用商界人士見血的說法:
目前的你,不值得我投入成本招。
這聽起來或許令人反感。不過不妨仔細想想:
今年新進住院醫師(護理師…),主任收 A 或收 B,差在哪裡?
新病人來了幾個,就是他要負責接完。病房有病人休克,就是他要去處理。
不論如何,不論過勞或少勞,反正就是他要把事情做完 ── 打完入院病摘、開立完點滴醫囑與強心劑。
處理得快,他可以早點休息。
處理得好,他可以獲得家屬感謝。
但醫院和科部的收入,與 A 或 B 的各別能力,幾乎「完全無關」。
所以只要避開雷人,確定那人會把事情做完就好,再來招誰都差不多。
既然如此,大醫院的醫療人員招募,自然不如資訊業一樣重視能力篩選,也就沒有明確的 WHAT。
醫院前輩在乎的價值,是什麼?
然而,即便不同住院醫師(護理師…等)貢獻給醫院的產值幾乎相等,他們就真的沒有區別嗎?
也不是。
對「醫院」沒有區別,但對「科部」有。
不同人對科部師長的區別是 ── 有人做的會讓別人舒服,有人做的會讓別人不舒服(?
在此要再度引用先前提過的,前輩分享的話:
「我們招收住院醫師,是要挑選未來成為自己同事的人,最在乎的是要能勝任一般工作、好相處,不會捅婁子出來給其他人收拾。」
這就是多數前輩所在乎的 WHAT ── 我們的前輩、師長、學長姐,不是在找本領高強的「怪僧」,而是在找值得信任與共事的「夥伴」。
醫療行業中,醫療人員注定要合作「打群架」。
在這裡,「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
所以做事是否負責,溝通是否順暢,相處是否平易近人,在招聘時就成了極為重要的指標。
學弟妹心裡常常會有很多疑問:
「你們科會看在校成績嗎?」
「大學期間參加過服務性社團有幫助嗎?」
「最佳實習醫師(Best Intern)有加分嗎?」
「你們主任會不會不喜歡有 gap year 的人?」
「去國外留學兩年讀了公衛碩士會有影響嗎?」
……(還可以再問出類似的 100 個問題)
回答這些問題的方式,一律是回到本質,重新思考這些經歷跟「成為我的夥伴」,有什麼關係?
只有在充分確信你能成為我的良好夥伴之後,你的其他表現,才有額外加分效果。
不然你簡報做得有多好,是不是有經營粉專,甚至發了幾篇 SCI 論文,那又如何?
在校成績更是如此。醫院前輩只有在缺少其他更值得比較的項目時,才會以成績作為判斷依據。
醫院面試時的提問,如何回答?
瞭解至此,再回頭檢視那些面試現場常見的問題:
「你為什麼選我們醫院?/為什麼想來我們科?」
「選我們的原因是什麼?對我們環境有哪些瞭解?你看上我們科的哪一點?」
「你有沒有申請其他醫院?如果我們收你後,別家醫院也錄取你,你會不會選擇別家醫院?」
你眼裡看到了什麼?
以前的我不懂,心裡總想著:
「好煩哪!拜託你可以不要問這種逼我說謊的問題嘛?我怎麼可能只挑醫院不挑科?我當然會申請其他醫院啊!不然要是你沒錄取我,我要怎麼辦?至於如果你和他都錄取我,我就算要去他那邊,現在也不會跟你講啊!問這什麼問題!你傻了嗎?」
不過,如今的我,看見他們渴望找尋夥伴的誠懇,但與我之間卻缺少信任。
這時候如果講得出來:「科內的和謙學長有在教簡報,我有上過覺得好喜歡 >///<」,那與師長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會立刻縮短。(厚顏無恥趁機業配 XD)
另外,醫界面試時也有個考古題:「你印象最深刻的 case 是什麼?」
你要怎麼回答?
你可以立馬秀一波,說自己在哪一科看過超級罕見的疾病,病人最初出現什麼症狀,臨床是如何懷疑,又如何診斷出來,過程有多麼曲折。
你也可以說,某天快下班的時候,發現自己照顧的病人突然叫不醒,病房瞬間變成急救現場,當時好險和謙學長馬上過來幫忙急救,不然自己整個嚇傻了,這件事讓我學到臨危不亂的重要!
這些內容都沒有錯,不過很可能不符合考官需求。
考官才不在乎你看過哪種罕見疾病,也不在乎你從哪件事中體認到臨危不亂的重要。反正罕見疾病也不需由你來診斷,臨危很亂幾次後自然就不亂了!
想漂亮回答考官面試時的提問,你必須要有同理心,要能穿透表象,從前輩問出的問題(HOW)中,看見他真正在乎的能力(WHAT)。
做事是否負責?溝通是否順暢?相處是否平易近人?若讓你成為我未來的同事或下屬,你會讓我「舒服」嗎?這才是我真正想知道的。
請拿出證據,針對我的需求,證明你能滿足我。
若失去你,我將留有遺憾。
這才符合你面試的目的。
結語
許多學弟妹對申請和面試充滿迷茫。這篇文章希望以宏觀視角,分享一些過來人的思考。
申請和面試,是當今社會人才「選配」的手段。
選配的底層邏輯,是互利。你必須拿自身「能力」作為酬碼,和面試方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首先需要瞭解,面試方期待篩選出什麼能力?然後在備審資料與面試裡,向對方證明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
雖然理論如此,現實中若要認真選配,面試方卻得付出巨大成本。所以如果你只從事低階任務,工作表現與公司產值關連小,公司就不會認真招你。
不要以為醫生就高級,救人就神聖。台灣當今醫療市場下,大醫院不認真招新人的行為,體現系統的真實想法 ── 住院醫師(護理師…等醫療人員),其實是低階工作。我招誰進來,結果都差不多。
住院醫師的申請和面試,對科部來說,本質其實是「挑夥伴」。
既然打團體戰,當然要找做事負責、好溝通好相處、易與他人合作的人,來當自己未來的同事。
洞察以上脈絡後,你就有能力破除迷思,自行回答許多問題。
包括備審資料要怎麼準備,以及面試時該如何回答考官的提問。
以上就是我一路以來的體悟與分享,希望能幫助學弟妹透視本質、穿越迷霧,使內心獲得篤定,不再徬徨。
祝申請和面試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