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本文將從生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臨床實踐和認知框架,探討醫院急診部門面臨的擁塞問題。從食物在消化系統的路徑比喻到急診患者的流向,我們將看到,這些看似簡單的生理過程如何映照出醫院內部的繁複人流和流程管理問題。透過深入分析臨床情境,本文將揭示醫療專業人員如何利用生理學原理來診斷和解決急診室的擁塞,並以此案例來說明如何利用生理學的思考框架進行分析思考。
看到一篇新聞,講述今年 (2023) 農曆過年之後,醫院急診人滿為患。
台大急診醫師指出,造成急診壅塞的主因,不是前往就醫的輕症者太多,而是等待住院的病人,一直上不去樓上的病房。
讀到這裡,瞬間浮現看待「急診壅塞」的整體觀。下一秒,內心萌生一股深刻的感激,感激學習醫學的生涯裡,曾經認真研讀過生理學。
實在太實用了!
生理學,雖然主要是在探討「生物體內部」的器官,如何正常地發揮功能、如何應對環境的改變,但若將其中的核心精神,應用至分析「生物體外部」的人類社會,會發現社會運作的道理其實非常相似。
怎麼說呢?
生理學如何分析「胃裡的食物太多」?
就直接拿例子來說吧。
生理學討論消化,首先會介紹正常路徑:
「吃進嘴裡的食物,吞嚥之後,會經由食道進入胃,被胃液消化成食糜。接著,進入小腸,吸收養分。剩餘殘渣進入大腸,回收水分後,最後的廢棄物將由肛門排出體外。」
接著,生理學會從邏輯出發,分析如果「胃裡的食物太多」,可能有哪些原因:
- 食物進入胃的速率增加
- 食物停留在胃裡的時間延長
- 小腸消化和蠕動的速率變慢
臨床上,一位病人胃裡的食物太多,可能的原因當然不只 3 種 ── 可能是糖尿病胃輕癱 (diabetes gastroparesis) 造成胃排空的速率變慢,可能是罹患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 進食過多,也可能是大腸癌 (colon cancer) 造成末端的腸阻塞。
可是,不管具體出於什麼病因,只要「胃裡的食物太多」,必定就是上述 3 種情況其中一種。
從邏輯出發,找不到第 4 種原因。
所以呢?
以生理學思考框架,分析「急診壅塞」可能原因
所以,就可以把生理學分析的精神,遷移至生活中使用。
例如你到了急診,看見急診內部人滿為患。
這時候,可以先思考生理路徑:
「病人不舒服,從醫院外來到急診,經急診醫師評估後,病人有 3 種去向:回家、留觀(暫時留在急診觀察)、收住院(轉至樓上各科病房)。到了病房,疾病變好之後,出院回家;治不好的人,在醫院往生;仍在治療中的,待在病房。」
那麼,「急診壅塞」代表什麼呢?
- 前往急診的民眾變多
- 病人停留在急診的時間延長
- 樓上病房住院病人的翻床速率下降
原因可能是 3 種其中一種、其中兩種,也可能是全部。
但是,沒有第 4 種可能。
利用基礎思考框架,思考急診擁塞的可能原因
可是,然後呢?掌握抽象的學理分析,又能幹嘛?
能使自己在分析及盤點原因時,不易遺漏,並有一個牢固的基礎框架,有助於進一步思考。
例如心智結構中若有上述模型,當記者報導急診壅塞,說明不是「1. 就醫的輕症者太多」,而是「3. 候床病人等不到病房床位」,此時,就能發現「2. 病人停留急診時間延長」未被考量。
甚至,還可以將某大類原因展開來,進一步分析。
例如住院病人的翻床速率下降,就可以想到,原因可能包含:
- 近期住院病人病情普遍嚴重,需較長治療時間
- 近期因為疫情相關政策,確診與密接病人轉床需額外隔離時間
- 近期門診病人檢查排程較多,住院病人等待檢查時間延後
- 近期離院流程變得比以往繁冗,手續時間延長
然後,再根據可能的假設,進一步蒐集訊息,鑑別診斷出究竟是哪一種原因,找出相對的因應方式,幫助解決問題。
例如,調閱近 2 個月門診病人之檢查排程清單,看全院門診檢查量是否比去年同期明顯增加。如果有,再看是哪一科的檢查量明顯增加。瞭解原因,直至根本,才能找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式。
若非經由嚴謹思考路徑,一階一階遞進,當發現「急診壅塞」的現象時,就很難考慮到與「門診檢查排程」有關。
而許多時候,藏在隱密處、不直覺的答案,才是導致問題的真正原因。
提升分析能力的方法──先搭建基礎思考框架,再深入分析
思考發散,是自然狀態。
看到某個現象,想到鄰近一步、兩步的內容,是多數人(包含我)的極限。
除非天資特別聰穎,否則身為普通人,認知能力十分有限。
如果希望進一步分析,思考就必須有系統,需先搭建表淺的基礎框架,紮穩馬步,一步一步向前遞進、向下深入。
直到 10 年之後,我才發現學習生理學,終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