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醫師
我很喜歡丹尼爾.康納曼在《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一書中提到的:「雜訊是個未知的國度,一個尚未被發現的世界。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世人卻視若無睹。」
這是一個充滿雜訊的時代,而這些雜訊包含面向很廣,而我最喜歡的定義是:「不必要的知識內容,也是一種雜訊。」如何再知識翰海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知識並進行內化,我覺得是身在網路是帶的我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以下是我將雜訊的概念,結合沖正弘提出,其弟子山下英子提倡的《斷捨離》的概念,發展出的五段式筆記法和時間管理操作技巧。我不曉得能不能水平複製,但想分享給有興趣的夥伴知道。
▌核心概念:
「如果沒有想要記得,倒不如剛開始就不要輸入」
沒有必較占用CPU的內容,在剛開始就需要block,避免耗損不必要的精力。以下三個問題為思考標準,做知識上的斷捨離:
1.我十年後會不會需要記得這件事
2.我五年後會不會需要記得這件事
3.我一年後會不會需要記得這件事
如果連一年後我都不需要記得這件事,那我有學這件事情的必要嗎?人一天要接受太多訊息量,不如就讓他們一同沉澱到腦袋的回收場,騰出多的CPU來記憶更多更重要的事情。
▌五段式筆記法:
這邊會使用「心力值」這個參數,晚一點後面會提到,簡而言之是一心二用的心力分配狀態。
第一段| 20%心力筆記術 – 純聽講不筆記
第二段| 40%心力筆記術 – 一堂課做3點筆記
第三段| 60%心力筆記術 – 一堂課做10點筆記
第四段| 80%心力筆記術 – 手寫逐字摘錄,一周內完成修改筆記
第五段|100%心力筆記術 – 電腦逐字記錄,12小時內完成修改筆記
逐字記錄的意思是,就是用電腦打逐字稿。如果老師講的速度落在120-150字/分的區間帶,我有自信可以記下80-90%的完整口述內容。優點是筆記會很完整,連老師講的笑話和講義上的補充資訊都會謄錄(因為自己不是一個太幽默的人,所以每次聽到老師講笑話都會優先記下來,背起來在做一些修改,然後講給學生聽)。
缺點是筆記量會很大,目前做過最大字數的筆記初稿是27641字,修改完27785字。單純提字數可能沒什麼感受,這邊來算個小小的計算題:我自己目前一分鐘可以記錄110-120字,對應到一小時的字數是6600-7200字。抓低標6600字/小時來算,初稿27641字/6600 = 4.18小時。
而這是一堂8小時的課程,扣掉實際上小組討論/演練,以及中間休息吃飯的時間一共3.5個小時,所以老師講課的時間是4.5個小時。這兩個時間差別是4.5-4.18=0.32小時=19.2分鐘,這代表甚麼意思?意思是老師只花了19.2分鐘的時間講不必紀錄的話語。那這個時間又代表甚麼意思?
我稱它為廢話率,無冒犯之意,因為包含我在內,一般人說話的時候,多少會穿插許多連接詞介系詞和感嘆詞,佔比大約50-70%。講課的時後會降低到20-30%,厲害的老師會落在10-20%左右。而這堂課的廢話率只佔總講課時間的7.1%,代表幾乎沒有不必要的話語,每一句話都是經典甚至關鍵,所以這堂課做筆記做的很累,連滑手機的時間都沒有QQ。
—-
而這樣的分級系統,主要是看課程的知識量多寡進行選擇。多的就拉高心力值,低的就降低心力值。
所以我自己並不會每一堂課都做到100%筆記,因為非常消耗。
消耗的除了課堂,還有後製的部分。要求12小時內完成修改,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課程所見所想。因為依照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課後12小時,記憶內容只會剩下40%。概念很棒,但實際上,我一小時只能後製3000-4500字左右的內容。
因為自己會依照內容的好讀性重新做內文排版,或是額外查找資料,再放入筆記中。平均一堂8小時課的逐字記錄約落在15000-20000字左右,後製時間大約6-7小時。1730下課,大約凌晨0200-0300可以完成後製。而最多的27641字逐字記錄,則是花了9.5個小時。課後搭高鐵回家,完成課後作業以及把小孩電放光後,晚上八點開始後製,完成時間是早上05:25,然後就出門搭第一班高鐵去上第二天的課。
▌一心二用時間管理術:
接下來談談「心力值」。雖然有很多時間管理技巧諸如GTD,CORE,PARA,或是番茄鐘等加強時間利用效率的方式。但在去年一年內要達到諸多KPI,我發現最能夠提高效率的方式,是「疊加」。說穿了不值錢,其實就是一心二用。
概念源自於這句話:「#你其實並不需要如此專注的做一件事。」
也因為這句話,我開始發現日常的工作任務是可以做心力值的拆解。比方說開科部晨間會議的時候,所使用的心力值大約是10-20%(被拖走),這代表餘下的心力值是80-90%。但這段時間我往往最常做的是滑手機(心力值消耗10-20%),中間便造成了近60-80%的浪費。所以我後來改成看論文,寫專科考題,或是安排自己的教材大綱這些花費60%左右心力值的任務。而這就衍伸到接下來的問題,每件事情的心力值是多少?
以下簡單分享自己的心力數值,這些都是自己每件事情去感覺和組合,得出來的數據。
100%心力值:開刀,看門診,報告,發呆 → 無法合併
80%心力值 :做課程內容,寫論文,開車 → 可搭配20%
60%心力值 :看論文,寫專欄,寫課綱 → 可搭配40%
40%心力值 :看書*,上課*,聽演講 → 可搭配60%
20%心力值 :滑手機,開會,吃早餐 → 可搭配80%
10%心力值 :走路,整理資料,講淦話 → 可搭配90%
這邊提的看書,是60分鐘看書法所消耗的心力值。我自己有1/5/10/30/60分鐘五種看書的方式,目的各有不同。這樣的分級源自於「書不是拿來看完的」這句話。我目前使用的是小巨老師的洪水流式速讀法。1分鐘看完這本書,只是想要了解這本書的主要概念,會著重在作者序和目錄。5分鐘的會多閱讀1-2個目錄中我覺得有興趣的篇章內文。以此類推,之後有空在寫一篇和大家分享。
上課參與,我自己通常是放40%心力值,所以通常會搭配60%的寫專欄或課程內容。記得曾經有一門3小時的課程,小組演練很幸運獲得第一名的殊榮,但我不敢分享的是,其實在剛才上課和演練的過程,我完成了13篇專欄的大致雛形,同時也寫好其中兩篇專欄了。
然後發呆一定要認真,所以是100% XD
——–
透過以上的拆解,把可以合併的事情做搭配,最大幅度提高時間使用效率。
「早上的一小時,不等於晚上的一小時。」
每個時段可用的心力值不見得滿百,執行效率也不相等,跟精神狀態和習慣有關係。像我自己晚上的效率,會比早上高出1-1.5倍。而那些可以靜下心使用100%心力值的時間,則應該要被特別保留下來,去專門處理那些需要高集中度的事情,像是寫論文,做報告呈現等等(發呆就不要了XD),像番茄鐘的操作方式,便可以在這樣類別的時間,得到最大效益的發揮。
▌延續主題 – 時間管理的三問兩概念
如同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時間管理也有自己的三個問題,我自己的版本是:
1.你的時間,值多少的價值呢?
2.你的事情,有多到做不完嗎?
3.你有真的,想做時間管理嗎?
|分享我自己認為的兩個重要概念:
1.事情做不完的人,才需要學時間管理。
人要有需求或環境推力,才有動力去學習和執行。就像我們推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寫工作履歷一樣,會發現推不動。去推大學四年級即將畢業的學生,就很容易推動一樣。
2.時間不賦予意義,就會溜走。
這句話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字面上的意義:「沒有要求,人會傾向完成簡單的事情。」所以為甚麼回家第一件事情幾乎都是耍廢滑手機,因為這是人體最輕易能完成的任務
而第二層字面下的意義,則是:「你還沒有為自己的時間,找到有意義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只吃喝拉撒睡,這種會直接影響到生活必需性的事情。它描述的比較貼近志業,你這輩子很有熱情想要完成的事情,也可以是為了維持生活溫飽這種為了活下去的安全需求。當人處於這兩個狀態的時候,根本不會有多餘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因為他們都很想讓目標發生。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休息減壓,只是他們會很有效的執行這兩件事情。
▌日常作業 – 資料庫建立
平常我自己有三個資料庫:
第一個是「問題蒐集庫」:蒐集各種問題難點
第二個是「靈感技巧庫」:蒐集各種靈感技巧
第三個是「名言資料庫」:蒐集各種名言佳句
因為這三個資料庫的主題,對於生活都屬「偶發」事件,如果沒有妥善記錄和歸檔就會遺忘。在上課之前,我也會習慣看一下問題資料庫裡的內容。因為上課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不一定只會解決那一門課設定的問題,它有可能解決到其他領域的問題。舉個例子:像《投資護城河》無成網高利的投資穩固度評比,就很好的解決我對網路事業體穩固程度該怎麼評比這個問題。我後來就把無成網高利的概念,套用分析自己的粉專上。
無形資產:品牌是否能影響消費行為
成本優勢:是否掌握通路或有獨特不可取代性
網路效應:掌握社群或網路聲量
高轉換成本:對產品依賴性,高轉換時間成本和違約金
利基市場:是否有小市場的壟斷性
在證券分析上,4分以上方才代表結構穩固,未來可以再存在5-10年以上。套用到網路上,我自己評估是在無形資產(有影響消費行為)、成本優勢(獨特性)、利基市場(小市場)各拿到一分,網路效應(1萬追蹤)得0.5分,高轉換成本0分,總分3.5。所以還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能夠成為穩固的個人品牌。
▌七個時間管理的實用技巧
1.R90睡眠法
「以90分鐘為單位,規劃睡覺時間」
小朋友很多時候沒辦法預期睡覺時間。太晚睡的時候,用計算機計算自己要起床時間,壓縮出門的準備時間,以盡量睡滿4單位(360分鐘)為目標。熬夜做報告時,也盡量以睡滿2單位(180分鐘)為目標。
2.一心多用
時間不足的狀況下,只能在同一時段塞東西進去。事件的組合就相對來得重要現在的我看電影時必練Tie線、走路時必聽Podcast、上廁所時必看新聞、因為時間不夠用,只能疊在一起用。
3.發掘可利用時間
每天下班5小時,週末一天12小時。一週努力一點,是可以騰出兩個整天(48小時)可以利用的時間。上班空擋的零碎時間,並不適合拿來做「高進入時間成本」的事情:像寫論文,讀小說,這類要回想之前做/看到哪裡的事情,有時想完了,零碎時間也用完了,倒不如好好花3分鐘看一部天竺鼠車車(?)
4.列出時間的優先順序利用總表
高效率時間拿去需要低集中度的事情,無疑是一種浪費!人一天的精神時間都有限,把握好那幾小時高效率時間做高產值的事,其他中低效率的時間處理掉日常routine,才是最有效率達到最高產能的方法。
5.事件斷捨離
對我而言,一天最多只能完成1件事;一月最多只能完成10件事。了解底線,不好高騖遠,一年還是可以完成至少120件事。
|推薦兩個好用的記錄表
6.寫下過去-人生格子圖
一年52週,一週一個格子,一年52格。每個格子天進一件那週完成的重要事件藉此回顧自己的時間利用效率,以及完成的重要事件。
7.規劃未來-100個目標
沒有賦予目標的時間會被虛擲,具體明確的目標,為時間下定義。提前先規劃好,當自己有多出來的時間時才能更有效率地利用,而不是在那邊想,我現在可以做什麼。
延伸閱讀:七招必學時間管理大師級技巧
▌寫於文末
雖然寫到後面嚴重偏題,都在寫時間管理,但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給大家一個新的視角去切入筆記製作和時間管理,也歡迎有興趣的夥伴可以一起討論~
回地圖首頁:LL生活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