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醫師
我永遠都記得人生中第一次被錄音的那晚,是在當實習醫師的時候。某天晚上值班的時候,肺炎的病人發燒要更改抗生素,學長讓我去跟病人和家屬解釋要更改抗生素的原因。一進病房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家屬態度不是很友善,我還來不及開口,其中一個家屬就拿著手機過來跟我說,「你接下來說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會錄音。」
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手術發生併發症,家屬有許多不滿的情緒,但「你接下來說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會錄音。」這段話,即便過了五年還是清晰的迴盪在腦海中。
而這五年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的病人朋友,也明白到當年說出這句話的家屬其實只是少數。但回到當年的場景,我還是不知道有甚麼比較好的解法,所以來到了這次的工作坊。
寫於課後的三個反思:
▌溝通的重點,在於讓對方聽進去
「兩個人的地方,就存在著溝通。」
對話與溝通最大的不一樣,在於對話是把話說出口,而溝通是把話聽進去。
想像一下和小朋友玩丟球遊戲,當你把球丟出去的時候,小朋友接起來,照樣就完成一次傳遞。同樣的,如果今天我們丟球丟太用力,或是把球丟到其他方向,小朋友跑步來不及,便接不到。而「溝通」也是一樣的。
當你對著病人解釋時,面對著他,眼睛看著他,同時把話語的傳遞方向對準他,聽眾會很容易收到你想對他說的話,以及傳遞的訊息。相反的,如果眼睛看旁邊,對著牆壁說,這樣的互動,是會被聽眾「漏接」的。而這樣的漏接,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資訊傳遞的隔閡,你說的對方沒有聽進去;二是病人的感受,甚至他會覺得你沒有把他當回事,那他為甚麼要聽你說話呢?
在沒有把話聽進去的狀況下,兩個人的對話便很像站在兩條平行線上隔空對喊,永遠找不到交集。
▌憤怒,是由於我們不會表達背後的情緒
「為甚麼等那麼久!」
這句話是前兩名在醫院常聽到的怒吼。但隱藏在怒吼背後的,其實是很多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的情緒。「你是不是忘記我了?」「我媽這樣問我,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只好吼回去。」「我爸真的很嚴重,不處理下一秒他會不會走掉?」
記得之前在急診看泌尿科會診時,遇到一個爺爺六小時沒有解尿,膀胱很脹很痛,坐立難安。女兒非常焦慮,我在放置尿管時,他在我旁邊一直說:「到底還要多久?」「你到底行不行,去找其他會放的人來啦!」後來尿管順利放進去,女兒就哭了。她說因為爺爺上次也是因為尿不出來,放尿管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差點走掉。這一次她以為爺爺又會有甚麼閃失,很自責。
所以其實,憤怒的背後,常常隱藏著許多情緒。因為不知道怎麼表達,而使用生氣,怒吼的方式呈現。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找到背後的根源所在,然後解決它,情緒才會迎刃而解。只處理表象的憤怒,有時反而只會火上澆油。
▌「你還好嗎?」 – 談第三方支持和自我支持
面對大量門診和住院的病人,醫師和護理人員被稀釋的很單薄。記得學長之前舉過的例子:「早上門診有100個病人掛號,但我只有四個小時的時間看診,用數學計算100除以4 = 25,所以我一個小時要看25個病人,才能夠準時下診。一個小時有60分鐘,60除以25 = 2.4分鐘,也就是144秒的時間。」
144秒是怎麼樣的概念?大概等於講30句話的時間。
「伯伯今天還好嗎?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我肚子痛,最近都吃不下。可以開藥給我嗎?」
一句話五秒左右,30句話其實很快就講完了,甚至連檢查和X光單都還沒開。
但如果在開始時加上一句「你還好嗎?」這樣的簡單問候,很多時候其實家屬的情緒就不會那麼的焦躁易怒,因為他覺得他有被關心,有被重視。同樣的,醫師也是人,也會有情緒,當發現自己不太對勁的時候,輕輕地問自己「我還好嗎?」照顧自己,路才能走得長遠。
▌寫於文末
其實我看到兩位講者後,就心無懸念直接報名了哈哈。真的講得非常的好,不管是政亨學長講到的五個醫病溝通的風險分類,可以更快速的掌握現在的問題是出在哪裡,怎麼改善。或是賢龍學長的現場演練,讓我發現其實很多同事們平常壓力都滿大的XD(被拖走)
「兩個人的地方,就存在著溝通。對話與溝通最大的不一樣,在於對話是把話說出口,而溝通是把話聽進去。」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話,也不只適用在醫病溝通,各種需要溝通的場合,伴侶、家人、客戶、同事、主管等等,我覺得都很適用。期許自己未來能成為一個專業的醫師之外,也能夠成為一個體貼的人,把溝通做好,讓醫病關係更好,加油!
回地圖首頁:CE課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