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年輕醫師在臨床學習中常遇困境,特別是剛畢業進入職場的 PGY 醫師,容易感到學習進步緩慢,缺乏操作自信。為解決這問題,文章提出「可視化成長」策略,透過三大技巧幫助醫師在繁忙環境中有效累積經驗:Sticker 法讓操作數量一目了然、Checklist 法系統整理學習項目、日記/筆記法詳細紀錄操作心得,逐步提升臨床技能和學習效率。
「學長,我 PGY2了,但這一年半的工作,好像沒有什麼成長。Critical 還是不會處理,也沒 On 過 CVC,還是不會掃 Echo,該怎麼辦?」
這樣的自我懷疑,其實在剛入職場的年輕醫師中非常普遍。特別是剛畢業進入臨床的 PGY 醫師,面對忙碌的醫療現場,常常感到自己的學習進步緩慢,尤其是在臨床技能和處置能力上,總是感覺不如預期。這種困境可以歸納為三個常見原因:
- 運氣不夠: 沒有遇到足夠的案例或操作機會,導致經驗不足。
- 知識不足: 面對未知病症或技術,難以有效應對,進而喪失信心。
- 動機不足: 忙於日常操作,逐漸習慣被動等待學習機會,而非主動爭取。
這些困境不僅讓學習變得困難,還容易讓年輕醫師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我是不是學不會?我是不是不夠聰明?」這種負面情緒會進一步影響臨床判斷和病人處理。
成長可視化的重要性
在醫學學習中,成長不僅需要實現,還需要被自己看見。特別是在面對繁忙的醫療環境時,成長如果缺乏可視化的回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總感覺學了很多卻不確定是否有效。
醫學教育的現實是,很多年輕醫師其實並非學不會,而是缺乏「看到自己進步」的過程。這也是許多 PGY 甚至 R1 感到自我懷疑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有效的「可視化成長」策略,能讓學習的軌跡變得具體可感,帶來三大好處:
- 量化學習進步: 透過具體數據來證明成長軌跡。
- 強化知識連結: 在紀錄過程中反覆檢視,加深印象。
- 促進自我反省: 成長紀錄能成為自我回饋系統,避免陷入負面情緒。
什麼是可視化成長?
可視化成,簡單來說就是「肉眼可見的成長」。
Seeing is believing,用視覺化的方式記錄呈現,讓自己能夠「物理上」看見自己的成長軌跡。好處有三:
- 有明確可視證據: 告訴自己,我學過這個疾病/處置。
- 強化學習鏈接: 紀錄的當下能夠加深印象。
- 量化操作次數: 方便計算精準數量級(如 On 過幾台 Port-A,On 過幾條 CVC)。
這樣的紀錄方法,與傳統的作業或學習護照有所不同。現有的學習護照雖然具有紀錄功能,但多數時候流於形式,反而增加負擔。因此,紀錄方式不必過於繁瑣,應以實用為主。懶一點貼 Sticker 就好,勤勞一點就把 Admission note 和 Discharge note 印出來,貼到筆記本/存到筆記軟體中,也是不錯的做法。
三大技巧,讓成長具體可視化
技巧一:Sticker法
在臨床上,許多PGY醫師用 Sticker 來快速記錄操作經驗。比起逐字抄寫病歷號,貼 Sticker 不僅更快速,而且能直接貼在筆記本上,累積起來非常有成就感。基本上 PGY2 兩年的時間,貼完 1,000 張沒什麼問題,當然如果病人數夠多,也許一年的時間就貼完了。
技巧二:Checklist 法
在PGY學習階段,準備一份常見操作清單,如 EKG 判讀、抗生素選擇、影像判讀等,逐一完成後打勾。這種方式能夠系統化地檢視已掌握的技能,並及時發現需要加強的部分。例如,CXR 至少要會判讀 Pneumonia、Pleural effusion、Pneumothorax、Rib/Clavicle fracture、Atelectasis、Cardiomegaly、Endo 深度是否合適,以及容易混淆的 Nipple。若發現不熟悉的項目,應立即尋找相關案例或請教前輩,以快速補足不足之處。
技巧三:日記/筆記法
這是延伸自技巧一的 Sticker 法。貼上 Sticker 後,簡單在 Sticker 旁邊寫上主診斷,以及治療上遇到的狀況或特別的事情。懶惰一點,可以把 Admission note 和 Discharge note 印出來,直接剪貼在 Sticker 旁邊。手寫剪貼的效果較佳,因為可以直接拿起來看,回饋度也比較高。然而,這種方式在收納保存和歸檔上比較不便,因此可以選擇電子化記錄,將資料存到筆記軟體,如 Notion、Evernote、Onedrive 等。
這種做法雖然較耗時,但能確保紀錄的完整性。曾有同學分享,一天記錄一個 Case,30 天就累積 30 個 Case,長期累積的速度相當驚人。
總結
學習與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尤其是在醫療現場,累積經驗往往需要日積月累。透過可視化記錄的方式,能夠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能在遇到困難時給予自我肯定。希望這三個技巧,能幫助剛進入醫院的 PGY 醫師在臨床工作中,持續看見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