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醫師
「每天都進步1%,365天之後就會進步37倍。」
片刻頃讀原子習慣,回想起2016年時參加服務人文體驗營,一郎老師耳提面命的:「我們沒辦法用同樣的自己,獲得不同的未來。」有著許多相似的味道。
Routine,中文翻譯是慣例,在醫學上指的是「依照常規經驗,設計出的SOP」。如同公司運行,需要大量的慣例替公司節省時間。醫療體系中亦存在著大量Routine,減少時間耗費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降低不必要的犯錯率,畢竟人體的容錯率有限,每發生一個失誤都是大家不樂見的。
但在體系久了,也發現自己的生活習慣深刻的被Routine思維給影響著。優點是能簡化就簡化,快速生產出SOP。缺點是一旦生成SOP且確定有效後後,就不會再去做追蹤和績效評估,會一直使用到有一天生活的平衡被打破為止。乍看之下沒什麼不好,但時間格局向上拉,會發現五年間的生活模式都很固定,也意味著沒有任何的突破和創新。
有一些想要培養的好習慣遲遲沒有養成,當格局拉遠的時候,這樣的弱點很容易就暴露出來。仔細想想,還滿可怕的。
分享自己最近兩個月做的生活小實驗:
▌睡覺實驗
實驗目的:測試不同床擺設的位置,是否能提高睡眠品質。
實驗過程:將床的位置依照順序擺在房間的四個角落,每個角落睡14天,測量標的為下午第一次感到疲累的時間點。結果發現,當床放在最靠近門,最遠離窗戶的地方,感到疲累的時間點落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之間,其他三個角落大約落在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間。而床原本擺的位置,是在靠近窗戶,離門最遠的角落,量測出來的結果竟然是最差的!
後來仔細研究發現,原來靠近門的位置,剛好是冷氣的出風口。因為平常有燥熱的問題,所以調整位置後,剛好床的位置溫度是四個位置中最舒適的,加上有風可以帶走多餘的熱量,也間接提高睡眠品質。而為甚麼不擺門口旁邊,是因為原本的位置是擺鞋架背包等雜物,平常懶的移動。但也因為這次實驗發現了新天地,可謂收穫不小。
|收穫:稍稍改變一些固定的作法,也許會有不同的收穫。
▌喝水實驗
每天一杯手搖飲是多年來想要改善的不良習慣,但總是以失敗告終。這兩個月中依舊遇到重蹈各種失敗,像是把水壺擺在桌子的不同角落,改用水杯喝水,或把水杯放在公務夾前方。也嘗試了一些比較極端的作法,像是在螢幕上貼滿小紙條說:「記得喝水」;或是買了一個2000ml的太空杯,要求自己一天要喝完一罐,結果也是喝沒三天就懶的裝水。
就在苦思無良方時,突然想到:「既然每天都要花錢買手搖飲,那就直接把買手搖飲的錢拿去買水來喝。」結果意外的效果很好。之前總覺得買水很浪費錢,去飲水機裝就好了,但發現自己寧可花錢買手搖飲補充水份,也不願意多走幾步路去飲水機裝水。開始花錢買水後,一個月的手搖飲量下降到3-5天左右。還是會有嘴饞的時候,但大多數的時間都還是喝「花錢買的水」為主。
|收穫:有些做法在平常時看起來根本不值一提,但搞不好卻是最有效的解方。
▌念書實驗
自己並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一方面是字很多,看影片還是比較方便;二方面是自己也記不得那麼多東西。參加完治華老師講師訓課程後,為了準備讀書會而購入許多新的書籍,但遲遲不願翻開。不管是把書擺在書桌上或是電腦桌上,要做事時還是會下意識地把書放到旁邊。狠一點乾脆把書擺在枕頭上,排成一排,沒有選一本來看不准睡覺,但睡覺的慾望比治華老師強多了(被揍),然後書就放到旁邊。
後來在閱讀網路文章時,內文提到「無用資訊佔據人類大多數的記憶空間」。回想過去的經驗,確實書那麼多頁,自己也確實記不住,不如挑重點看,一本書著重了解三件事,剩下的有興趣再細讀。於是做法上修改成先花一分鐘的時間看完目錄和序,決定要不要看這本書。決定要看這本書後,從目錄挑選出五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每個主題花一分鐘簡單閱讀。最後再選出三個感興趣的主題,花5-10分鐘集中閱讀和筆記,大約30分鐘可以完成一本書的三個重點紀錄。
|收穫:想像力會限制改變力。有的時候改變的契機,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後記
以上三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Routine的視角能讓事情快速標準化,但卻少了彈性和創意。小小的調整,有時真的能引出大大的效果。
而昨天說要日更的部分,和治華老師討論過後,決定把更多精力拿來製作課程強化產品力,以及分享更具有深度的內容。就像老師說的:日更不難,但能夠每天都產出足夠深度的文章嗎?
強化文章的深度和內涵,以及連結效益和策略評估,才能最大化產出的效能。
回地圖首頁:LL生活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