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醫師
英國劍橋FTT 國際認證引導式培訓師證照解鎖!
#一趟長達半年的旅途
#一張等待了半年的文憑
#一段屬於自己刻骨銘心的回憶
謝謝恩師亞當 Adam Chen 的推薦,我覺得最大的收穫還是重新認識自己,並接納那些曾經認為不完美的自己。當然這不是門心靈成長課,只是伴隨在其中的一個環節,但場域的力量有多強有多深,可見一斑。
分享我在FTT的三個收穫:
▌「引導」技術,是門引領群體進行共創的科學
課程中我們,就像亞當老師最常說的「大道至簡」,每件事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簡單的理論,知道理論,就能夠好好的運行你所需要的產出。
|英國劍橋FTT基於腦科學設計
不專注在操課技巧,也不是在講授風格,而是告訴我們怎麼基於腦科學去設計流程與內容,布局引導場域、培養出引導能力,創造對話讓所有參與者自己去交流共創。我在完成認證作業時,也強烈感受到跟以往課程訓練的區別,一開始說真的挺不習慣,但你真的深入了解後,就會發覺真的太厲害了。
▌「心向」定錨,立基根本出發
坊間的課程教「做」的很多,教「想」的也多,但是教怎麼從「不想變想」的課程很少,FTT便是其中一門。「讓對方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明白」,既不是催眠,也不是潛意識探索,而是非常扎實地用FTT獨有的身心腦意,去標準化設計流程,進而讓學員在過程中提高覺察,並從自身的角度去知道自己的盲點,並由自己加以破除。FTT很講求引導師「只在需要時介入」這件事,所以在課程中我覺得最不同的是,引導師設計完架構後,是讓學員們去共創經營起這個課程,並在過程中自我突破。
而全然發自「自己」的過程,才能最真切的讓一個人的想法有所改變。
▌「務實」出發,講求實作並有所產出
坦白說FTT能畢業,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FTT的課程本身設計的很好理解,但作業超級無敵難寫。在過程中我和皮太后 都靜嫻 經歷了很類似的狀況,沒辦法從自己原本的手法,提高層次到引導的階段,上一段提到引導的核心是讓學員共創並有所領悟,所以其實課程開始後,引導師的角色會變得很稀薄,甚至課程中只要沒有出大狀況,引導師基本就是負責開場,連接課程段落,以及Ending。這對於對課程的理解=講者站在台上傳述的概念完全相抵觸,中間真的有好幾次以為自己要過不了關,真的很謝謝 李婯菱 裴有恆一直的幫忙修正方向,最終才通過考核。
▌我在FTT分享的三個故事
|我的戰袍 – polo衫+海灘褲+夾腳拖
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知道,這是我平常的穿著,也是我最舒適的穿著。因為燥熱的關係,只是不是寬鬆透氣的衣服,大概4-8小時就會起熱疹,會全身發癢很不舒服,國中時候也因為這樣在寒流來時中暑過。但我很少說的是,其實燥熱這個問題,讓我一度度過一段很艱難的家庭關係。
想像一下在15度的寒流下,哥哥脫光衣服在家裡把電風扇開到最強,然後弟弟在旁邊發抖打噴嚏,很少有父母能夠忍著不去處理的。我自己也是到到了爸爸之後才明白這種愛子心切的感覺,但當年的我不懂。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對父母說出:「你們都不懂我,根本就不愛我。」雖然當然說完的下場都不是太好,但長大之後也明白父母養育之恩比天高。每次穿起這套衣服時,都會想起這段回憶,也因為這樣,自己也下定決心,從兒子還小的時候就告訴他,這個世界有各型各色的人,不求理解,但求尊重和包容。
|垃圾話,是我花了整整兩年才學會的技能
回首過去一路走來,其實以前的我並不是興趣很多元的人。自從受傷之後,只對念書和電腦遊戲有興趣,對大多數的事情沒了感覺,連帶的也沒了興趣。不聽音樂,不看電影,不讀課外書。
上了大學,因為同儕很強,失去了原本的光,身邊不再聚著一群每天下課問問題的同學。取而代之的是,自己要主動去跟人聊天,很驚恐的是,我發現自己連「開話題」的能力都十分薄弱。也因為沒有甚麼興趣,所以常常聊兩三句就草草收尾,那時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去問那些看起來很會聊天的同學怎麼聊,他們跟我說聊天就是「垃圾話」。於是我做了人生中前幾名的蠢事之一:#上維基百科查垃圾話是甚麼🤣 當然那時沒有這個條目,所以查不到,但也因此開始了垃圾話研究之路(其實就是研究怎麼閒聊)
閒聊最大的核心就是話題和對對方有興趣。這兩項我都相當匱乏,特別是提起興趣這件事。後來除了火舞外,絕大多數的話題幾乎都沒有興趣,更不用討論自發性去研究,很困難。我也突然想到,如果自己研究提不起勁,不如就把別人講的東西背起來呀?剛好記憶也是我擅長的事情,所以我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聊天日記。把兩年內聽到的聊天內容,即使是垃圾話或在無聊的事情,全部都記錄下來,然後背起來。這樣無心之舉,卻也變成了我後來很重要的聊天基底
想不到講甚麼就把背過的背出來,就像學英文一樣,我當時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80/20,複雜的醫學知識也能夠拆解好學習
即使到了現在,都還是很感謝當年高三的自己,當時我並不是最聰明的學生,很多別人看一遍就會的東西,我可能要看個五六遍才會。因為學測失利,背水一戰的自己在100天的時間內寫破20萬題考古題,以及700字國文作文從看到題目到寫完平均27分鐘。對別人可能微不足道,但對我的影響十分深遠,在過程中間接鍛鍊出哪些知識才是真正重要,會考出來的。而這樣的能力也讓我明白,只要知道知識的骨架並加以串接,找出哪些至關重要的知識,便可以把一門學問學好80%,而剩下的20%,再靠後天的經驗積累去補足。
相關連結詳見:https://reurl.cc/qgLG7D
▌寫於文末
「有一種強大,叫做溫柔。」
很喜歡畢淑敏在《溫柔就是能夠對抗世間所有的堅硬》這本書中提到的這段話,記得小時候母親對我說過:「世界的本質不只是強大,當你能同時掌握強大和溫柔這兩股力量時,你才能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從而幫助更多的人。」
對我來說,傳授是「剛」,引導是「柔」。剛柔可以互斥,也可以相生。醫學的訓練已經學習太多的剛與強,FTT產出的柔元素,讓我能用更豐富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以及寫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回地圖首頁:CE課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