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品叡醫師
「一堂一小時的實體課,你願意花多少時間準備?」 – 楊田林老師
聽到答案時超震撼,倏忽明白自己和大師的差距,已是平平丘陵仰望喜馬拉雅山,完全感受到老師除了對教學的認真和努力外,體驗到更多的是那份對教學的「重視」及「執著」。(這邊就賣關子不說老師準備多久,免得影響新同學的體驗哈哈)
謝謝老師一次解答困惑我很久的兩個問題,兩小時的課程節奏緊湊,同學們各個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聽的酣暢淋漓,超級過癮!還得到了六句楊士比亞曰的金句,根本含金量爆表!回過神才發現,咦?今天好像原本是來學怎麼使用Zoom的🤣
▌線上課程,至少要準備4顆CPU才夠
過往在社團或是醫院帶實體課程時,一節所能夠帶領的時間是90-120分鐘,中間不須休息。但日前開始幫學弟妹上醫學論文寫作的線上課程後,發現一堂課上到55分鐘的時候,自己已經筋疲力竭,甚至感覺到即便休息10分鐘,我可能下一堂也只能撐一半,就是30分鐘。
老師開宗明義便講到,轉型線上,講師除了熟悉新系統以外,最重要的是體力的考驗,至少要準備4個CPU才夠。之前也聽過類似的概念,但不得其要,田林老師直接點出兩個關鍵:
借力使力以及專注力發散。
|借力使力
在實體課程中為甚麼不容易累,除了有互動以外,最重要的是講師可以利用團體互動的方式,達到借力使力,降低自己耗能的效果。越是和學生互動好,團體活動多的講師,轉型線上無異自斷一臂,在沒有設計互動之前,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大功率消耗,會讓講師非常吃不消,課程時間過長甚至會有上不下去的問題,要十分謹慎面對。
|專注力發散
指的是,線上課程要操作的器械設備,以及學員狀況,比線下課程複雜不只兩三倍。線下課程我們可以及時注意學生動態,即使沒有助教或運營師,單靠講師一人Hold場也是沒有問題的。但線上不同,如果是標配,一台筆電,一支手機,一個Ipad,兩個帳號登入平台,至少就有五件事情要注意,更不用提學生是切割成一個一個視窗,如果你沒有另外一台電腦,或是掛接另外一個螢幕,光是學員的狀態掌握就會讓講師疲於奔命,而且講師還要維持講課品質!!這樣算一算,等於是只有平常不到25%的集中力在上課,不吃力也難,上完一堂課就快吃土,所以合理的課程長度和休息真的很重要,不只是讓學生休息,更是讓講師休息。
▌教會學生比較重要,還是教完比較重要?
題目一出,100%的學員會選前者;但回歸線時,大概有超過60%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是執行後者。這個提醒很深度的點醒我,這兩週在做「秒懂簡易網路操盤術」的文案時,完全體現了這個問題,初稿文案共3萬字,花了非常多心力,才濃縮到現在的7000字,其實這兩週的PO文都滿違反自己「力求精簡,一眼到位」,但能做的已經都做了,投影片已很精簡,但真的沒辦法乘載那麼大量的文字量。對我來說,這是兩週遇到的狀況,可以說是這四年來做資訊簡化遇過的前三大難題之一。
老師的一席話點醒了我,就是因為知道眉角太多,太希望把全數精簡過後的重點做傳遞,間接造成自己的盲點,而沒有做到足夠的資訊取捨。其實細細去看,有很多資訊還是可以減少,或是找到更高質量的文章或影音介紹,去讓讀者探詢的。
老師補充的80/20柏拉圖法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真正影響80%全局的知識其實只佔的20%,同時也補充到,滿足學員和閱聽者固然重要,但有很大一部分還是操之於講師本身的專業補充,不要過度自責,也不要過度樂觀。站在80/20的天平上去好好選擇取捨,知識不是完整才叫學成,而是掌握核心才算通透。
▌有小變才有大變
很喜歡這段話絕對不是因為諧音(被拖走)
「每一次準備都是為了下一次的上台。」成功不是偶然,小處積累,才能成就大者。雖然還沒有聽過完整版108句楊士比亞的經典語錄籍,我想這是今天最受用的一句話。
醫學上提到Alexander Pope說過的:To err is human (中譯:是人皆會犯錯),小處著眼,大處著手,一步一腳印的耕耘,隨著時間的推移,某年某月某日驀然回頭,會發現其實自己已經走了好遠好遠。
▌寫於文末
真的很感謝小花老師的牽線,才認識田林老師,身教之深刻真的名不虛傳。不禁想到前輩講過的一句話:「一門課想要感動學員,一定得先感動自己,且做到無愧於心。」老師寬廣的胸襟,以及無時無刻的檢視自己並加以調整修正的嚴謹,品叡記得了!☝️☝️
回地圖首頁:CE課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