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在診所經營中,薪資設計往往比醫療技術更能左右團隊的穩定度。許多經營者常困惑:薪資結構該如何設計?年資是否掛勾?同工同酬是否真的公平?年終獎金又要怎麼設計,才能避免造成新人失望、資深員工失去動力?若沒有清楚的制度,薪水與獎金就可能成為矛盾的來源。本文將從診所薪資算法出發,拆解年資、薪水與獎金制度的最佳設計思路,協助打造公平且具激勵效果的團隊環境。
在診所管理中,經常會遇到「資深與資淺員工薪資是否應該相同」的爭議。以一名剛入職 1 年的新人與 5 年資深員工為例:若兩者薪水相同,新人可能會擔心未來缺乏前景而選擇離職;但若隨著年資自動調升薪資,雖能鼓勵留任,卻可能帶來成本與效率的問題。請問在實務上,資深與資淺員工的薪水應否一致?這樣的制度真的能吸引並留住人才嗎?
Amy
在診所經營的現場,我經常被問到的不是管理制度或流程,而是團隊內部的公平感問題。當資深與資淺員工同樣站在第一線,執行相似的工作內容時,「同工同酬是否合理」就會成為大家避不開的議題。
在一次我分享診所獎金制度的課程中,就有經營者直接提問:「如果五年資深員工和一年新人的薪水一樣,會不會讓新人覺得沒有未來前景而離職?相反地,如果隨著年資自動提升薪水,是否能更有效地留住人才?」
這是一個非常具代表性的疑問。我也將當時的回應整理為五個關鍵面向,希望提供診所經營者一個更清晰的思考架構,協助設計既公平又具激勵效果的診所薪資算法。
不建議「只看年資」調整底薪
在多數診所的環境中,年資常被視為調薪依據,但這樣的設計其實埋下了長期管理的隱憂。
年資雖然代表經驗累積,但不一定等於能力提升或組織貢獻。如果一位五年員工的日常工作內容與一年前入職的新人幾乎相同,甚至在表現上沒有明顯區別,那麼薪資的拉開反而會造成新人的不滿與團隊內的資源失衡。
更關鍵的是,若僅憑年資調高底薪,診所的薪資成本會隨時間不斷膨脹,卻無法有效帶來績效提升。這種「長期增加成本,卻無法帶來效益」的制度,最終會反過來壓縮診所的獲利空間,也讓資深員工逐漸失去學習與成長的動機。
我當時也特別強調:「診所薪資算法應建立在職責變化與能力成長的基礎上,而不是只憑時間的堆疊。」
「同工」不等於「同職稱」,需明確定義職責差異
因此,我會提醒大家需要重新定義何謂「同工」。在法規與人資制度中,「同工」的定義其實非常明確:是指工作性質、貢獻價值、風險責任都相近的人,而非單純看職稱或年資。
舉例來說,診所的兩位櫃檯人員,一位是剛入職的新人,負責預約接聽與接待;另一位則已在職五年,需負責月結帳、收銀對帳、與客人處理課訴、甚至協助排班與培訓新人。兩人的職稱相同,但工作內容明顯不同,這就是實務中經常被忽略的「隱性職責差異」。
所以我建議診所經營者在制度上劃清不同職責所代表的價值,建立一套職位說明與責任歸屬的系統化資料,作為診所薪資設計與獎金制度的基礎。這樣不僅能說服內部團隊,也能在面對員工溝通時有憑有據。
建立職等與晉升制度,讓努力有方向、有報酬
年資不能完全否定,但它更應該成為「達成晉升條件的其中一環」,而不是唯一指標。我建議診所建立清晰的職級制度(職等設計),例如:
初級行政人員 → 資深行政助理 → 行政管理師 → 行政主任
助理護理師 → 正職護理師 → 教學護理師 → 現場主管
諮詢師 → 資深諮詢師 → 諮詢組長 → 諮詢經理
每一職級應搭配對應的底薪區間、業務責任與可領獎金類別,讓員工能夠理解:「只要我努力完成考核,就能調薪、晉升,而不是等時間過。」
這樣的制度除了能給新人一條明確的成長路徑,也讓資深員工理解「職級提升」是合理加薪的必要條件,避免出現「我待最久,應該領最多」的誤解。
更進一步,診所也能依據職級設定培訓資源與進修機會,讓晉升不再只是名義上的改變,而是能力與價值的同步提升。
年資獎勵可設計為「非薪資性」誘因
年資累積代表員工的忠誠與穩定性,對於診所來說確實是重要資產。針對長年留任的夥伴更適合透過非底薪的方式來回饋,我建議可以這樣設計:
滿三年、五年可獲得額外「福利點數」
診所年終獎金可設計為「基礎獎金+年資忠誠獎金」
滿五年者可獲得額外培訓補助或長期服務獎
這樣的制度設計有兩大優點:
成本可控:不會年年墊高底薪,讓人事成本變成壓力
價值對應:讓員工理解忠誠值得獎勵,但不等於可以不努力
這也有助於將「服務年資」轉化為文化與傳承價值,而非成為阻礙新血晉升的天花板。
多元激勵設計,比一昧加薪更有效留人
除了薪資與職等,診所更應該建立一套「立體式留才激勵策略」,我在現場也分享了幾個做法:
業績獎金層級化:不是達標 1% 就結束,而是階梯式(如:100 萬 1%、130 萬 1.5%、150 萬 2%)
服務時數/人數成長換取額外福利:例如達到一定服務時數,可取得特定療程的推薦權或銷售資格
擴展激勵對象:非只有一線諮詢師可以拿業績獎金,行政、護理也能參與團體獎金分配
建立可視化獎勵與表揚機制:例行性頒獎、排行榜、客人回饋表彰…等
在這樣的制度底下,員工的動力不再單一來自基本薪資,而是來自於成長感、參與感與成就感。當診所內部的激勵系統能與個人價值連動,長期的留任動機就能建立起來。
公平不等於平均,制度才是最大的善意
醫療服務產業,是一個極度重視服務品質的行業。穩定的人員,是打造好服務的核心,而穩定的背後,來自「清楚可依循的制度」。
「公平」不代表每個人都拿一樣多,而是每個人清楚知道自己該為什麼努力、如何晉升、又會得到什麼回報。
診所經營者需要意識到:留人不能靠情感、加薪不能靠直覺。必須透過明確、透明且動態優化的診所薪資算法,才能吸引到真正願意共同打拼的人才。
若你正面臨制度調整的關鍵期,以下幾項建議可作為實作起點:
明確職責內容,避免同職稱不同貢獻的模糊地帶
建立職等制度與晉升路徑,搭配底薪與獎金規則
將年資獎勵與非薪資福利結合,發揮忠誠價值
設計多元動機的獎金與表現制度,兼顧團隊合作與個人表現
定期回顧制度成效,必要時結合外部顧問或第三方審視
你真正想留的,不只是「待得久的人」,而是能「長出價值的人」。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具吸引力又永續的診所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