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前言
診所管理不該靠醫師一人硬撐。本篇文章提供五個「醫師領導團隊」的高效溝通技巧,從任務交辦、請示引導、回報節奏,到任務復盤與經驗傳承,搭配實用話術與現場情境,幫開業醫師打造更穩定、可複製的診所團隊運作流程。
你是否也曾遇過以下場景?
- 明明交代清楚,結果員工還是做錯方向
- 團隊回報講了一大段,卻聽不出重點
- 同樣的錯誤一再重複,感覺團隊始終沒進步
這不是員工不用心,也不是你太龜毛。
真正的問題在於:診所缺乏一套「讓醫師能有效帶領團隊」的溝通流程。
診所不像企業有完整管理階層,許多決策與指令都來自你 —— 身為醫師與診所負責人的你。同時扛醫療專業與經營管理,壓力本就巨大。
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解決這件事:
如何讓你的團隊「聽得懂你要什麼」並「做得到你期待的標準」?
我們將從診所實際情境出發,用五個溝通節點,幫助你用更少的力氣,帶出更穩定、更可複製的執行成果。
你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診所的內訓教材,也可以在每次任務後回頭檢視,自己哪一環卡住了。這五個步驟構成一條完整的「醫師領導任務流程」:
明確交辦 → 指導決策 → 要求回報 → 結束檢討 → 經驗沉澱
一、任務交接不再失焦:請先講清楚「目的」與「標準」
你剛結束一位病人的術後衛教,轉身交代一句:「這週幫我整理一下回診資料。」
護理師點頭照做,做了三天報表、跑了十次健保系統,還打了 20 通電話。你一看,皺眉說:「我不是要你做這些,我只是想知道有多少人超過一個月沒回來。」
她委屈,你無奈 —— 不是誰不用心,而是沒對好「目的」與「標準」。
診所節奏快、狀況多,如果任務只用一句話交代,底下人很可能用錯力氣,做錯方向。與其「丟指令」,你更需要練習「完整交辦」。
請從以下三件事說起:
- 這次任務的目的是什麼?要達成什麼效果?
- 交付標準為何?格式、內容有無特定要求?
- 使用情境是什麼?誰要看?什麼時候用?
這樣,對方才知道你的「醫療決策邏輯」是什麼,才能夠配合得上。
下一次,你可以試著這樣說:
「這份資料我要用在禮拜五的經營會議,主要針對一個月內未回診的病人。名單需要附上最後回診日與聯絡方式,格式請用上次那份 Excel 模板。」
這就像你要開刀,不會只說「刀」,而會明確指定「我要 10 號手術刀,右側備用止血鉗」——溝通清晰,執行才會正確。
SMART 目標五步驟
你也可以用 SMART 原則,幫自己快速釐清交辦內容:
- Specific(具體):任務的重點是什麼?
- Measurable(可衡量):做完的標準是什麼?
- Achievable(可行):目前人力、時間是否足夠?
- Relevant(相關):這任務與診所目標有何關聯?
- Time-bound(時限):什麼時候前一定要完成?
用這五問,讓你更快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交辦就能又快又準。
二、請示不是等待回應,而是培養團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診所,你經常會被打斷。
「醫師,這份資料有點問題,怎麼辦?」
「主任,那個病人打不通,要怎麼處理?」
乍聽之下是團隊在回報,但實際上,你被迫成了「即時客服」:所有問題都回到你手上,沒人主動想解法。
如果你總是當場給答案,你會永遠忙在細節裡,團隊也無法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你需要做的是:讓每次請示變成「訓練決策」的機會。
建立結構式回報習慣-RIDE 模型
當同仁遇到問題時,引導他們用這四步驟報告:
- R(Risk)目前卡關在哪裡?
- I(Interest)這件事與診所目標的關聯?
- D(Difference)他想到哪些做法?各有什麼差異?
- E(Effect)預估每種做法的可能結果?
這不只是聽進度,而是讓他們在說的過程中練習分析與思考。
你可以這樣說:「這件事你會怎麼處理?先不要急著問我答案,先講講你想到幾種可能的做法,我們一起選一個方向。」
這就像你在帶實習醫師查房,他報病況、提診斷,你不會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他判斷、補強不足 —— 團隊的學習曲線,也該這樣設計。
三、回報不是流水帳,而是讓你快速判斷的資訊濃縮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護理人員花了五分鐘報告你交辦的名單進度,講了流程、狀況、例外 …… 你聽完後還是不知道:到底做完了沒?要不要我出手?
診所不是會議室,時間就是金錢。你需要的是「一聽就懂的資訊」,才能快速做出判斷。
請明確要求團隊用 PREP 模型回報:
- Point(結論先講):目前完成多少?有什麼異常?
- Reason(原因補充):為什麼進度快/慢/卡住?
- Example(舉例說明):有無關鍵案例可佐證?
- Point(再次強調):下一步是什麼?你建議怎麼做?
你可以說:「跟我報告前,請先說最重要的數字或結論,再補細節。」
你也可以示範一段完整的回報話術,讓團隊知道什麼樣的內容是你期待的標準:
「目前回診追蹤這邊我來簡單報告一下,我們目前總共追蹤了 35 人,已經完成通知 23 位。因為名單中有些電話不通,我們今天同步補發了簡訊。像王小姐就是兩次才接到,她已經確認週五下午會過來回診。所以整體看起來這批名單進度大約完成六成半,預計明天中午前應該可以完成大部分。以上是目前進度!」
這就像你看病歷摘要,只要三行文字,就能決定是否進一步檢查。管理回報也是一樣,要讓你能一聽就判斷。
四、任務結束後,一定要做復盤,否則團隊永遠學不會
診所日常任務忙碌,很多主管與醫師會忽略最後一步:結束就算了。
但一場任務如果沒經過復盤,下一次很可能又從頭開始踩雷。
你可以在任務完成後這樣對團隊說:
「我們來快速記錄一下這次任務的心得,讓下一次不需要重頭學。」
然後用以下四個步驟來進行討論與整理:
- Goal:這次的目標是什麼?有達成嗎?
- Result:實際結果為何?哪些超出/哪些落後?
- Analysis:做得好的是什麼?卡住的是什麼?
- Insight:下次遇到同樣狀況,該怎麼優化?
你也可以搭配這樣的回顧話術來示範給團隊:
「這次健檢名單的通知,原本目標是兩週內完成、達到 60% 回診率,結果我們完成了 62%。過程中電話接聽率很低,發現上午 10 點打比下午有效。下次我們應該先確認電話名單有效性,再排打電話的時段。」
這不只是追進度,而是讓每次任務變成團隊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這是打造可複製團隊的基礎。
五、經驗不是默默累積,而是主動複製給下一個人
你的團隊裡一定有某些人「特別會做某件事」,但那份經驗只留在他腦中。
等他請假、離職、新人來,你就會發現:「原來他不是厲害,他只是沒教別人。」
作為診所的主導者,你要設計的,是一套可以傳承的方法。
請你要求團隊在任務完成後,簡單寫下他們的處理流程與關鍵提醒,並包含:
- 任務是什麼?為什麼要做?
- 對象是誰?透過哪個管道執行?
- 什麼時候做?花多少時間?
- 過程中踩到什麼雷?有什麼技巧?
你也可以指定資深員工說給新進聽,用說故事的方式留下 know-how。
你可以這樣示範給團隊聽,幫助他們建立可複製的經驗傳承方式:
「這次我負責的是健檢病人的回診通知,主要是去年做過但沒回來的,目標是月底前完成通知。打電話前先整理名單、確認資料、再逐一聯絡。過程中學到資料要先查電話正確性,還有中午打電話幾乎沒人接,下次我會建議先篩過有效名單,再排打電話時段。」
這不只是交辦流程,而是交付「怎麼思考、怎麼避免重踩」的經驗,讓下一個人也能做得好。
這就像你在帶總醫師時說:「這台刀你來開,但我在旁邊補一句這裡血管特別淺,要特別注意。」—— 這句話,就是經驗的傳承。
結語:醫師領導的關鍵不是做得多,而是讓人做得對
診所的規模不大,但複雜度一點也不低。你既是醫療主責者,也是團隊的引導者。
而好的領導,不是「什麼都自己來」,而是「把該講清楚的事,說得夠清楚」,讓團隊能幫你分擔,甚至超前完成。
這五個溝通步驟包括:
- 明確交辦(講清楚目的與標準)
- 指導決策(培養解決問題的習慣)
- 要求回報(結論先說、數據為證)
- 結束檢討(任務復盤留下改善)
- 經驗沉澱(說出可複製的方法)
看似簡單,卻能讓你從每天救火、做重工,變成一位真正能打造穩定流程與成熟團隊的醫師經營者。
任務開始時,請先明確交辦;過程中,引導團隊思考與回報;結束後,帶大家整理經驗並傳承出去。如此反覆,團隊才會越來越強,你也能越做越輕鬆。
建議你把這篇文章存下來,或列印給你的診所管理團隊一起討論,從哪一個環節開始調整都不嫌晚。